核心提示
龙年伊始,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梧林传统村落、安平桥景区三大景区迎来“开门红”,沉浸式的“闽南年俗”体验场景,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打卡——
在五店市传统街区戏台广场,舞龙表演“龙行龘龘迎新年”气势十足,一条长达51米的“龙”活灵活现,精彩的表演舞出了新年的精气神,也获得游客们纷纷点赞。“我们第一次在这里过年,看到舞龙特别高兴。”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用刚学会的闽南语向记者拜了个年——“新尼厚”。
升腾的火焰、通红的塔身……在梧林传统村落空地中央,一座红砖塔自傍晚开始被点燃,家家户户轮番撒上米糠、海盐等,直至塔身被烧得通红透明。“这是闽南独特习俗——‘烧塔仔’,塔身用红砖与碎瓦片交叉层叠堆砌而成。”当地村民蔡先生向两位浙江游客介绍着,“烧塔仔”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希望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行走在安平桥景区,三里街中央布置着数十盏大型落地花灯,两侧和上空则是悬挂灯。花灯中,“龙”元素和安海文化元素十分突出,如绕塔盘旋向上的龙灯、用筷子制作的白塔花灯、嗦啰嗹花灯、土笋冻花灯等,让游客大饱眼福。
近年来,以五店市传统街区、梧林传统村落、安平桥景区为代表的晋江各大景区打造出复古场景,体验式、沉浸式旅游项目花样繁多,让游客可以深度体验闽南传统民俗和文化,推动大美晋江逐渐从“畅游地”变成“常游地”,持续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在2024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召开之际,本报记者带大家走进三大景区,了解它们“出圈”更“出彩”背后的故事。
□融媒体记者 许雅玲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
晋江梧林传统村落:
三态协同
百年侨村绽放活力
走进位于晋江新塘街道的梧林传统村落,随处可见穿着娘惹装在古厝前拍照的游客。清秀而不失端庄的发髻配上俏丽的头饰,搭配低领带花边的上衣和及踝的窄身半裙,这一身温婉清新的装扮在古色古香的建筑前更显明艳动人。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梧林传统村落累计接待客流量突破60万人次。
梧林传统村落形成于明洪武年间,占地面积近1平方公里,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村落至今保留着20世纪初至今各式各样的闽南官式大厝、哥特式建筑、罗马式建筑、中西合璧名居、番仔楼等各式建筑132栋,有“华侨建筑博物馆”的雅称。
2017年以来,晋江启动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秉承“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的基本思路,以文化为“心”,以产业为“骨”,以自然为“表”,最大程度地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及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
固态保护,抓有形村庄的修旧如旧。2017年3月,该项目正式启动,规划面积1500亩,包括一期核心保护区、二期坑仔堀配套区、三期田野风光区。在整体规划指导下,坚持“五留”规划理念(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和“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原则,对核心区古建进行抢救式保护修缮,采用老工艺、老师傅、老材料确保“原汁原味、原貌重现”。
活态传承,抓无形文化的活化利用。一方面,做好侨文化保护传承文章,活化利用省级文化建筑——梧林近代建筑群(朝东楼、顺意楼、胸怀祖国楼)为侨史馆、侨批馆、番仔楼文化馆;编撰出版《梧林故事》、发行《梧林》MV原创歌曲;开发“家国情、醉闽南、意南洋”三条景区主题动线,打造闽南侨乡文化展示点,同步开发特色文创产品、艺文课程。另一方面,多角度深耕梧林闽侨IP,坚持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今年以来,开展“侨新乐事 倾心梧林”、“侨春有樂·2024梧林闽南年”、“第三届南洋文化节暨新加坡梧林娘惹文化季”等活动,累计接待客流量突破60万人次,累计全平台媒体曝光量超1亿。
业态提升,抓景区运营的高质联动。景区实行开发建设公司(负责征迁建设)、运营公司(负责运营管理、业态招商、活动引流)和投资公司(负责优质文化业态投资经营)“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工作机制,做到各尽所能、术业专攻。
2023年以来,梧林传统村落不仅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闽南侨文化影视基地”“福建省特色步行街”“泉州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多项荣誉,接待游客超180万人次,14次惊艳亮相央视,更成为诸多明星大咖、综艺节目拍摄的优选地之一,吸引赵丽颖、任贤齐、陈晓、李沁、佟丽娅等30多位明星到访拍摄,全媒体平台曝光量逾2.7亿,不断将梧林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与文化精神传播至全世界。多样活动,满足年轻群体精神需求,赋能城市引才留才。
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
延续文脉 “乡愁文化”创新转化
初次走进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的游客,都会被这里独特的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闽南独有的红砖古厝大气而开放,错落有致、流光溢彩的燕尾脊参差交错,一幢接着一幢,像极了一座座宫殿。这是五店市保存的福建省成片保护面积最大的闽南古厝群。
五店市传统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历经1300多年的发展,五店市逐渐成为晋江老城的核心区。2010年,五店市传统街区所处的晋江梅岭片区整体改造工程启动。五店市街区占地面积126亩,紧挨晋江塘岸街,毗邻世纪大道,背靠青梅山,与万达广场相连。在城区中心地段有如此大面积的地块,若是进行商业开发,经济效益必然十分可观。开发还是保护?晋江选择了后者。
正是因为保护态度坚决,五店市传统街区内130栋各类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才得以留存。 与此同时,五店市仍保持原来“一庙双祠山塘连”和“一街七片五店市”的街区文化格局,并融合“青阳八景”和闽南高甲戏、木偶戏、南音及宗祠竖旗、祭祖等闽南民俗主题,共同构成整个传统街区的景观网络。如今,游客在五店市传统街区内游览,走到庄氏小宗祠附近,时常会听到古朴悠远、细腻婉转的古乐在耳边回荡。若是走进古厝内,还能免费欣赏到南音表演。
以“闽南文化新街口,晋江城市会客厅”为发展定位,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在保留传统市井风情的同时,引进现代商业经营模式,设置了五店市民俗馆、南音会馆、布政衙家风家训馆、游客服务中心、露天戏台和室内剧场等,打造集传统文化展示、民俗体验、商务旅游、休闲娱乐、美食品尝等为一体的街区博物馆、文化产业聚集带、城市新名片,让“老年人觉得怀旧,年轻人觉得时尚,华侨觉得很乡土,晋江人觉得很侨乡,外地人觉得很闽南”。
“除了各类会馆、展馆,我们还在较为宽阔的街区公用空间里无偿提供场所,允许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摆设花车的形式进行展示和销售,包括糖艺糖画、捏面人、草编棕编等。”晋江五店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五店市传统街区还开设公共展厅,免费提供公益布展场所,不定期开展剪纸、邮票、摄影、书画等方面文化展示。
今年春节期间,五店市传统街区策划了“龙行龘龘”元宵艺术展,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创意出发点,打造“龙腾瓷海、渊渟舟影、簪花龙、金吾龙将、学缘书龙”五龙艺术装置,辅以凤凰祈福、提线木偶、官帽等创新艺术装置,营造年轻人打卡的新场景、探索时尚潮流的新玩法,满足群众的新需求,激发消费新潜力。数据显示,抖音话题“五龙五福五店市”播放突破3200万次,小红书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0万人次。
经过多年的打造与运营,五店市传统街区先后获国家级荣誉11个、省级荣誉15个,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摄影创作基地、省级历史街区等荣誉,每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成为晋江城市新名片和传承弘扬“晋江经验”的有效载体。
晋江安平桥景区:
世遗+节庆
古镇迎来打卡热潮
去年10月26日,日落时分,一场当代男装大秀在一座有着885年历史、2255米跨度的古老石桥上徐徐展开。这座桥名叫安平桥,横跨晋江安海与南安水头之间的海湾,桥上有诗云:天下无桥长此桥。
它始建于公元1138年南宋时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古代跨海梁式石桥,也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为贯通海上丝绸之路发挥过重要作用,位列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以安平桥为标志性建筑的安平桥景区面积约144.8万平方米,主要分为“一心一街一桥三区”,即综合服务中心、海丝文化主题商业街、安平桥、民俗文创体验区、湿地科考观光区和滨水游憩休闲区,景区集文化体验、观光揽胜、休闲运动、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
今年春节期间,安平桥(五里桥)景区迎来客流新高峰。不少游客趁着天气晴好来到景区野餐、放风筝等。绿色的草坪,林立的树木,映着蓝天白云,佳节赏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景区环境,也让该景区成为安海镇文旅活动的重要阵地,整个春节期间热闹不停、精彩不断。晋江市首届“成功杯”春联书法百佳展,合唱、舞蹈、笛子独奏、管弦乐器演奏等表演,太极拳、五祖拳表演,南音表演等,让千年世遗点每天都有新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春节前,安平桥景区夜景提升工程基本完成,通过营造不同的节点场景,呈现重点突出、明暗有度、层次分明、风格各异的夜景效果,以点连线打造整体景观。一到晚上,安平桥景区灯光璀璨,处处流光溢彩,让节日的氛围感更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文旅经济火热的当下,兴起的还有“新中式”。不少传统民俗和历史人文,也成为游客争相打卡体验的热点。这股热潮从安平桥景区春节的人气可见一斑,并在晋江市(安海)第六届元宵文化节中,推向另一个高潮。元宵期间,安海三里街700多盏花灯亮起,游人如织;白塔下,攻炮城活动吸引了里三圈外三圈的游客;还有庵前村的提灯游村分烛,霁云殿游灯活动等,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在朋友圈也频频刷屏。多彩世遗闹元宵也进一步放大了安平桥“世遗”品牌效应。
“出圈”的不仅是安海节日的氛围,更是安海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打造元宵、端午、中秋“三大节庆”品牌活动的成效。安海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三大节庆”品牌打造以来,无论是元宵节的赏花灯、攻炮城,端午节的嗦啰嗹、水上抓鸭,还是中秋节的博饼、烧塔仔,每一年都很火热。今后,安海镇将立足打造“安平古镇 海丝名城”人文旅游目的地,持续挖掘安海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涵养时代人文精神,坚持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并重,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全面推动产业、城镇、生态、民生协调发展,不断打造消费新场景,释放文化和旅游消费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