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步入单位那会儿,外出培训时经常会听到一些同事发出感慨:“为什么某某老师看起来如此年轻?”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个声音响起:“那是童心未泯。”听到这个答案,年轻时的我还不以为然,可随着年岁渐长,却越发觉得的确如此。
工作几年后的一个周五晚上,我去学校附近的小面馆吃饭。受繁琐工作的困扰,我有些心事重重,吃起面来也慢吞吞的。“别玩筷子,赶紧吃饭。”这时,一个严厉的声音打断我的思绪,抬头一看,原来是隔壁桌的一对父子在说话,小男孩大概5岁左右,肉嘟嘟的惹人喜爱,只是嘴巴像鲢鱼一样噘着。那位父亲说完话后就低头开始看手机了,小男孩则继续玩着手里的筷子,一个人闷闷不乐,看起来好似有千般委屈。
此时,我与小男孩四目相对,因心生怜惜,忍不住用手弯曲成一把“手枪”,假装朝他轻轻地开了一枪。小男孩一脸好奇地看着我,我也愣住了,心想自己身为大人和教师,却在小孩面前展示这样幼稚的行为,着实不太稳重。索性,我继续做出更夸张、更滑稽的表情。我把一筷子的面条挑高,再大声地将它吸溜进嘴里。小男孩被我的动作逗笑了,朝我吐了吐舌头。看他被我吸引了注意力,我又夹起一撮面条,这回挑得更高,吸进嘴里还津津有味地嚼着。兴许是觉得有趣,小男孩也有模有样地学着我的动作开始吃面,就这样,我俩就像在比赛一样,默契地将各自的那碗面条吃得一干二净。
吃罢,我把空碗拿给小男孩看,他也不甘示弱举起碗向我展示,一脸自豪的神情。那一瞬间,两颗心仿佛有了共鸣,我们相视一笑,心照不宣。那一刻,一向觉得自己很成熟的我,也突然感觉变年轻了。
我想,这大概就是同事说的那颗未泯童心吧。小时候的我们一定也是这副模样:痛了就哭,乐了就笑,不用掩饰,不必烦忧。只是长大后,我们渐渐受困于“成熟懂事”的思维牢笼,忘记生活本就平凡,拥有童心的人才能拥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乐趣与美好。
明白了这点,当我之后迎来生命中两位可爱的小天使时,那颗“童心”就再也按捺不住了。因为女儿爱听音乐,我就改编她喜欢的歌谣《朋友在哪里》,和她一起唱,逗她乐,带她开发语言表达能力。给儿子喂饭一直是件难事,起初我就学牛叫、学狗叫,以各种惟妙惟肖的动物叫声吸引他的注意力,让他愿意吃饭。后来我还从绘本《会飞的挖土机》中找到他很喜欢的工程车,设计情境告诉他,吃饱饭才能开着挖土机飞到断桥边营救小老虎。给儿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我有时会分饰多个角色,对此,我并不觉得羞涩,反倒乐此不疲。
平时在学校,面对那帮大孩子,我也依然释放着“童心”,有时是很好奇地了解他们五湖四海的方言,有时是饶有兴致地参与他们的小游戏。如此一来,在“童心”的催化下,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自然而然地拉近了。
自怜犹有童心在,爱把茱萸系绛纱。正是内心饱满清澈,让我们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在工作中迎接成长。正如圣埃克苏佩里在童话《小王子》里所写的那句话:“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童心就是一口水井,当我们承载着这口水井,就能在人生旅途中寻找到快乐的源泉。我相信,在孩子们的内心,也一定更喜欢童心未泯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