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4月22日

泉籍海外游子掀起寻根热潮——

跨海来相见 侨心报桑梓

热心人士陈少峰(左二)帮助菲律宾侨领黄年荣寻根谒祖

马来西亚侨亲洪伟邦一家人在家乡合影留念

故乡一盏灯,游子心中月。千百年来,多少泉州人远渡重洋,客留他乡,又因祖辈的牵挂和嘱托、血脉的传承和信仰,沿着曾经的足迹跨越山海而来,寻根问祖,周而复始,赓续传承。

不久前,马来西亚第六代侨亲洪伟邦,携来自马来西亚、文莱和新加坡的族人到南安蓬华镇大演村寻亲祭祖,并将旅程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引起众多海外侨胞的共鸣。与洪伟邦一样,越来越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地侨亲到泉州寻根溯源。在我市侨联组织、热心人士的帮助下,他们仅凭零碎、模糊的信息就成功圆梦,成就赓续血脉情缘的双向奔赴。而他们也积极回报桑梓,仅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累计侨捐总额就超过157亿元,占比超全省一半。

□融媒体记者 陈灵 通讯员 林颖 文/图

踏浪而来

是亲人重逢更是根脉延续

乡愁无垠,他乡的大地望不到故土烟火。对于漂泊在外的海外侨亲来说,寻根也许是相隔半个世纪的拥抱,也许是几代人共同的念想。他们踏浪而来,与先祖们跨越时空再次“相拥”——

4月17日,新加坡“侨三代”叶孙义携妻子周爱伦如愿地回家了。他的爷爷远渡印尼后,祖孙三代未曾返回。就在两天前的15日,金淘镇侨联常务副主席杨文渊配合南安市侨联,刚为他找到祖籍地金淘镇占石村,他便迫不及待地“飞”来故乡。“古厝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曾经的亲情,更是在见证我们与祖先跨时空的重逢。”叶孙义有感而发。同月,印尼侨胞陈月真和陈月枝也在市、县、镇三级侨联帮助下,于永春县东关镇找到失联100多年的故乡亲人。

近年来,越来越多海外侨亲踏上千里寻根归途:马来西亚侨亲柳耀喨在惠安县侨联的帮助下,于东岭镇与断联三代的亲人见面;马来西亚侨亲陈茂龙一家在鲤城区、开元街道和开元社区侨联的牵线帮助下与亲人相见,了却祖父遗愿;新加坡侨亲翁德生在安溪县侨联的帮助下,找到其祖籍地为现在的龙门镇榜寨村,终于踏上这片令他神往的故土;在德化县侨联的安排下,马来西亚侨亲林道成回乡与亲人见面,圆了父亲和自己的“寻根梦”;马来西亚侨亲卓金华夫妇在泉州市侨联、洛江区侨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洛江区马甲镇后坂村寻亲……

“现在海外的侨亲多数是侨亲第三代、四代,甚至第五代、六代,他们感受到老一辈对祖籍地的深深思念之情,开始在意自己来自何处、根在哪里。”杨文渊说。南安侨史学会秘书长洪顺兴多年来义务帮侨亲寻根,在他看来,老一辈侨亲有朴素的桑梓情怀,在海外出生长大的新一代则通过网络、旅行等方式,了解到祖籍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想要追溯自己的根源,加强对祖籍国的认知和感情。

寻亲圆梦

是侨联担当更是全城助力

故乡很近,明明乘坐飞机、轮船或汽车就可以到达;故乡很远,老一辈留下的地名遍寻地图却不知何处。许多侨亲对故土满怀憧憬,却只能望洋兴叹。好在有他们,遇到再多困难也不言放弃,一心帮助侨亲寻根——

4月16日上午9点40分,记者到达南安市金淘镇侨联时,杨文渊正好接到马来西亚侨亲陈燕昭的寻根信息,其中包含“下宅”地名,他立刻想到诗山镇鹏峰村旧称霞宅(下宅)。10点7分,不到半小时,经多方助力,便确认陈燕昭的根就在鹏峰。记者恰巧见证了杨文渊帮忙寻亲成功的全过程。75岁的他自退休进入侨联工作,已帮助20多位侨亲找到亲人。他说:“侨亲见到亲人笑了,我也跟着笑了。只要有一丝线索,我都不愿意放弃。帮助侨亲寻根是善事好事,也是我的责任所在。”

这只是侨联组织为侨胞寻根服务的一个缩影。泉州市侨联于全国首创“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帮助海外华侨华人“一键寻根”,唤起他们对故土家园的情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截至目前,已征集、扫描族谱近万册,先后帮助近百位侨胞成功寻根。

长期以来,我市各县(市、区)充分发挥侨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海外侨胞寻根热潮提供服务保障。安溪县为寻根平台广泛征集收录族谱,在寻根谒祖、姓氏族谱查询、宗亲联谊互动、商贸投资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南安为服务海外侨胞,建立了南安市、镇、村476个侨联组织,搭建服务网、宣传网、信息网、咨询号“三网一号”寻根志愿服务机制;惠安侨联通过不断延伸基层侨联组织网络,完善县、镇、村三级侨联平台和侨情普查信息档案,为侨胞提供更加便利的寻亲渠道;永春侨联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作寻根平台二维码,将信息更便捷快速地传播给海外侨胞,再以侨情普查数据库为基础,以经验丰富的侨务工作队伍为网格,让海外侨胞的寻亲路更高效畅通。各地侨联组织成功帮助不少侨胞找到家乡的亲人,使跨越时空分离的亲人得以相认团聚。

每一次寻亲成功也与热心人士的帮助密不可分,菲律宾归侨陈少峰便是其中一位。自2001年起,他已帮助30多位乡亲找到亲人和故土,成为乡亲口中的“寻亲专业户”。由于信息的缺失,寻亲过程犹如大海捞针,他每一次都尽力而为,通过翻阅族谱、查看侨批、四处走访,甚至到深山老林乃至海外的墓地里比对碑文,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的信息。他说:“义务寻亲的目的并不止于相见,更重要的是让新一代的侨胞们能把乡土血脉延续下去。”

反哺故里 是赤子之心更是家国情怀

走在泉州大街小巷、村头巷尾,常常可见侨亲捐资修建的一栋栋楼、一座座桥、一条条路。它们跨越时间,传承着海外侨亲牵挂家乡的家国情;它们跨越国界,联结起海内外华夏儿女的血肉情。无论是招商引资、兴办实业,还是捐资助学、修路铺桥等公益事业,处处都有侨亲的身影——

马来西亚侨亲许建福在各级侨联的帮助下,在南安洪濑找到亲人,圆了三代人的夙愿。他再次回到家乡时,听说村里在修建老人活动中心大楼、文化中心大楼等,便与家人商量捐资19万元,希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不止于此,众多侨胞踊跃投身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公益慈善事业。今年春节前夕,泉州侨联开展龙年“黄仲咸基金”新春慰问活动,该教育基金会系旅印尼南安乡贤黄仲咸独资创立,自2002年春节开始捐资慰问泉州市贫难侨,已持续23年;旅菲侨胞蔡友玉、洪淑佩夫妇于1999年捐资设立石狮市蔡友玉教育基金会后,开始在石狮成批资助困难学子;洛江籍印尼华人企业家黄奕聪及其家族始终心系故土,回乡兴建奕聪学园及道路、桥梁等各种基础设施,设立慈善基金会奖教奖学;鲤城籍侨领陈守仁始终热心家乡公益,博施济众,成立陈守仁家族福利基金会,为家乡各项事业发展接续贡献……

泉州是知名侨乡,现有950多万名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老一代华侨的传承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侨二代、新侨也不断参与到家乡的发展建设进程中。泉籍海外侨胞素来恋祖爱乡、情系桑梓,仅改革开放以来,累计侨捐总额超过157亿元,占全省一半以上。一片丹心照桑梓,广大侨胞以侨资、侨智、侨力助推家乡建设,成为泉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人才、技术、资本的重要来源。

--> 2024-04-22 泉籍海外游子掀起寻根热潮——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78167.html 1 跨海来相见 侨心报桑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