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书香,是泉州这座名城千百年来的氛围感,也于当下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春潮中,为“海丝起点·清新福建”“宋元中国·海丝泉州”的图景赋能。
在山野、在海边、在城中……近年来,泉州积极推进书香城市建设,打造“15分钟阅读圈”。在这里生活和旅行的人们,拥有越来越多充满欣喜与多种可能的书香邂逅。
今天是4·23世界读书日。《泉州晚报》带大家探访泉州山海城中小而美的、多元化的阅读空间,聆听阅读推广人的讲述,了解空间主理人和阅读推广人的独家书香旅行线路,并将此作为一份礼物献给泉州——“爱读书的城市 充满希望的城市”。□本版文字:融媒体记者 孙灿芬 黄耿煌 李菁 陈森森 吴拏云 张沼婢 谢伟端 张君琳 本版图片:受访者 供图(除署名外)
【阅读·在山野】
安溪经兜村农家书屋——
美丽乡村 红色初心
位于晋江西溪畔,离县城仅七、八公里,安溪县城厢镇经兜村是拥有一串国字号荣誉的美丽乡村。在农业农村部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推介“‘农’情安溪 ‘遗’味无穷”线路中,它在安溪全县4个点位中打头阵,“咖位”可见一斑。
这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村,还有着福建省示范农家书屋——它以书香为发展和民生提供助力,更以红色书屋的打造,激发爱国情和乡村振兴动能。
在初心公园 边看书边看景
青山绿水、希望田野,这是经兜村如诗如画的乡村慢生活。
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村子,森林面积2985亩,森林覆盖率66.13%,还有800亩生态稻田。村子历史人文底蕴也很深厚——全村单姓孙,是“一代兵圣”孙武后裔,村内孙氏家庙自清代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始建以来,已有300多年。
前几年,经兜在全省建成首个镇级党建文化主题户外公园——初心公园。园内,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宣誓广场、百年穿越步道、党性教育廊亭等主题景观节点,经兜村农家书屋也坐落其中。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上下两层的农家书屋,面积500多平方米,分为图书阅览、视频学习、有奖问答、藤铁技艺展示、灯谜展猜、互动休闲等6个功能区。各区域都融入了安溪铁观音、藤铁工艺和冶铁这“三铁”元素,如展柜上展出竹藤工艺品,绘画里聚焦铁观音茶园。
“目前,安溪有铁观音、藤铁工艺、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三张世界级文化遗产名片,有‘三铁三世遗’美誉。”经兜村村委陈晓红告诉记者,书屋点缀装饰“三铁”元素,是润物无声的乡土教育。而在二楼主阅览室户外,书屋还特别设置一排太阳伞。读者们可以坐在太阳伞下,读书间或一览四周乡村田园风光。
扬红色文化 铭记历史促动能
位于西溪畔,经兜村与南安接壤,水系发达,旧时设有“经兜口一角”渡口,可通往安溪腹地和泉州。解放战争后期,为牵制敌人主力,配合大军作战,“八支四团”在安永德大漳游击区不断侵扰敌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1949年6月,时任“八支四团”独立十四连连长、副指导员张克辉巧妙利用经兜渡口的地理优势,率安南同游击队策划一起漂亮的伏击战。
为铭记这段历史,经兜村在古渡口处设置石碑,刻下先辈们的战斗事迹,并把经兜口一角环境改造为纪念区。不仅如此,经兜还将打造红色书屋作为农家书屋建设的特色做法。书屋内,特别设置红色文化专区,整合革命历史书籍、红色影视作品等;重要节点邀请本村老人到书屋讲述红色故事,放映红色经典电影。2021年,经兜村农家书屋还因此获评“福建省老区红色书屋”。
“红色书屋让经兜人了解历史、感恩当下,激发乡村振兴的动能,也提醒村干部坚守发展为民的初心。”经兜村党支部书记孙开明介绍,立足农村,“农”也是书屋关注重点。目前该书屋1万多册藏书中,多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涵盖了农村实用技术、科普知识、法律法规、卫生健康、惠民政策等,涉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为关爱农家子弟,书屋还与安溪县教育局共建共享“笔架学堂”,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公益讲座、健康科普、技能培训等志愿服务,打造“家门口课堂”。
记者获悉,以书香蓄动能,经兜村已建成爱耕农场、御果源专业种植合作社采摘基地、香帽寨休闲农场等,形成集餐饮、住宿、游乐、耕读文化和乡村情调为一体的多功能休闲示范基地,获评了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首批国家森林村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村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村、省市两级文明村等荣誉。
●书香旅行线路
经兜村和周边三个村正打造主题为“山旅岩田 幸福兜岭”省乡村振兴精品线路。
具体线路:经岭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国将军彭德清曾在此开展革命斗争,村里的仙洞寨是地下革命斗争遗址)—经兜村(以“初心公园”为中心点,周边有爱耕农场、后深花海、樱花园,配套农家书屋、“五条人”糖水铺等休闲点)—田底村(兴泉铁路安溪东站及美丽乡村)—岩前村(新农村休闲农业旅游综合体)
洛江永安村农家书屋——
“蝶村”蝶变 书香兴村
“金蝴蝶飞进小山村。”被青山绿水环抱的洛江区马甲镇永安村,十多年前还是市级重点扶贫开发村,如今已建成泉州地区规模最大的蝴蝶兰标准化生产基地,跻身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其间的“蝶变”,就有该村福建省示范农家书屋的书香赋能。
乡村好品位 富口袋也富书屋
位于洛江西北部,永安村是革命老区村、库区移民村,生态优美。村里从20世纪80年代就引入绿化苗木种植企业。但受制于技术、规模、营销等综合原因,这一产业并未能带动全村致富。2013年,永安村被市里列为重点扶贫开发村。其后,在上级扶贫政策支持和村党支部能人带领下,村里成立农民合作社,创建生物科技公司,建立蝴蝶兰基地,创办蝴蝶兰庄园和“蝶村”综合游乐园等,不仅村民收入大幅增长,也实现了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
“2020年,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为契机,我们与区直部门开展合作共建,对村农家书屋提档升级。”永安村党支部书杜振忠介绍,位于整洁明亮的村党群服务中心,2021年1月起重新开放的新农家书屋,面积60平方米,配备可供30人阅读的桌椅和电脑10台,现有藏书3056册,通过洛江区图书馆总馆分馆制,实现藏书资源共享,并在部门支持联动下,每年补充更新图书500册以上。
书香有力量 赋能“蝶村”振兴
在永安村,农家书屋绝不是好看的摆设,而在实实在在赋能乡村振兴。
创新性地与蝴蝶兰产业深度融合,永安村农家书屋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蝴蝶兰文化节特色读书会。
读书会与洛江区图书馆合作举办。“区图书馆为我们精心挑选出数百册花卉类、动植物类、畜牧类、科普类、漫画类和适合花农阅读的图书,形成了专题书系。”永安村农家书屋管理员杜凤时说。
每年“秋分”,是中国农民丰收节,永安村的蝴蝶兰文化节在这个节点同期开展。“蝴蝶兰+阅读”“蝴蝶兰+美术”“蝴蝶兰+音乐”……各类惠民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丰富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升了农民科学素养与产业发展技能。
而在平时,教师、种植专家们也被邀请来到书屋,开展花卉种植技术培训与电商产业指导。
如今,以农家书屋为阵地,讲座、电影放映、培训、读书分享等,永安村泛阅读活动风生水起。与洛江团区委联动的周末课堂,每周也雷打不动在书屋开展。在社工、志愿者的公益辅导下,这里成为周边孩子完成周末作业、阅读课外书的固定场所。
盘活文化和生态资源,永安还创新探索“研学实践”新阅读模式,开发了“多彩福蝶”研学体验项目。这里有可供中小学生花卉研学和露营的场地,还建成“飞蝶乐园”综合游乐园,让来到村里的客人,不仅可以在书屋安静阅读,也可以欢快地在这个秀丽的山村畅享研学乐趣。
●书香旅行线路
上午:“一山一水一校一园”游,即仙公山、惠女水库、仰恩大学、泉州海丝野生动物世界(可选择一到两个点)
下午:参观永安村农家书屋、蝴蝶兰庄园、产业振兴研学中心、“我在洛江有亩田”认种认养等。
【阅读·在城中】
鲤城区新门街鸟岸书店——
泉州古城的“栖息之岸”
在鲤城区新门街鸟岸书店门口,笋浯溪缓缓流淌。宋代至明代时,这条古溪曾经见证了泉州海丝贸易的繁荣,商船载着货物顺潮水从后渚港驶入晋江。如今,这条“护城河”仍奔流不息,就像闽南千年文脉源远流长。溪边的书店,自然也沾染了泉州独有的文化气息,它坐落在热闹的泉州梨园古典剧院和泉州南音艺苑旁,以“栖息之岸”的角色,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复合型文化“慢生活”空间。
复合型文化空间藏着“慢生活”
鸟岸书店的门口有一台橙色的诗歌贩售机,里面装着一排排印着不同诗句的明信片,诗句来自诗人李金佳在巴黎写下的散文诗《夕鸟是众鸟的回音壁》。这台泉州古城里独一无二的售卖机,已然成为新的游客“流量密码”。
在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上,这家去年12月开业的纯文学书店已经有了不小的热度。有网友说,在笋浯溪岸的鸟岸书店,很像巴黎塞纳河旁的书店,咖啡、河流、阳光和纯文学,让人觉得舒缓又闲适;有网友说,这里在空间、场景、内容上都下足了功夫,不输给一线城市的书店,值得千里来“打卡”;还有网友说,泉州有了游客熙熙攘攘的西街,有了人气爆棚的簪花围之后,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让人慢慢体会古城“慢生活”的美好。
在过去的四个多月里,每逢节假日,这里总能迎来众多外地游客。复合型文化消费场所里,咖啡与书,阳光与清风,为游客提供了一处阅读与休憩空间,成为古城游中的“栖息之岸”。在这里,游客停留在泉州古城的时间被拉长,在变慢的时间里体会泉州文化。
在书店巅峰时代早已过去的今天,鸟岸书店的选书人汤佑之却发现,愿意到店阅读购书的市民和游客比想象的要多。“刚开业时,我们主动参与了龚万莹《岛屿与厝》的上市推广工作。一家新书店卖一位新作者的第一本小说集,可能很多人不看好。但是,从开卖到农历正月十五,我们就卖出了165本。”汤佑之说。
通过新方式带来新读者
鸟岸书店正用一些在泉州算得上很新潮的方式,吸引更多新读者走进书籍世界。
在书店刚进门的位置,是放着一沓沓作家亲签本的区域,陈春成的《夜晚的潜水艇》、三三的《晚春》、龚万莹的《岛屿与厝》……开业至今举办的6场读书沙龙,多位作家前来签售,为泉州读者提供更多近距离接触活跃青年作家的机会。年轻人爱上阅读,让鸟岸书店里每一场活动的人气都超过了预期。一场2.5小时的活动会,就有超过50名读者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书店里每一个“新鲜”的区域,都是帮助读者唤醒阅读欲望的一种方式。吧台上,放着《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新作《吃着吃着就老了》的签印本,旁边挂着的A4纸上印着精心撰写的推荐理由;精挑细选的推荐书目设有试读本,让买书不再像是在挑盲盒;本应安静的书店里有三台电视,一台播放着近期活动海报信息,一台播放着文学讲座,还有一台播放着新经典作家艾丽丝·门罗书展的介绍内容;与纯文学播客跳岛FM合作的区域正在重新整理中,和《新京报·书评周刊》合作的每月新书推荐也计划上线……
“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没有阅读习惯的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书;更希望通过一些新的方式聚集更多读者,向全民阅读不断输送新鲜血液。”汤佑之说。
●书香旅行线路
新门街533-3号鸟岸书店—古溪笋泉州梨园古典剧院—泉州南音艺苑—芳草园—溪灵宫(内有一处四王府,供奉四位王爷)
古城甲第巷一茶书房——
在阅读和走读中打开泉州
不同的打开方式,看到不同的泉州。网红打卡,看到泉州独特多元的风景和风情;阅读走读,触摸到泉州的历史和精神,很有可能生发出细水长流、余音缭绕的喜欢。
位于泉州古城甲第巷88号,一茶书房的设立,为的就是通过阅读和走读的方式,帮助市民游客更深层次地打开和认识泉州。
在文脉深巷 传递对泉州文化的热爱
在泉州古城,因泉州科举登科第一人欧阳詹府第在此而得名的甲第巷,仿佛大隐于市的“扫地僧”。
巷子南端是车水马龙的新门街,散布南音艺苑、梨园剧院,源和1916文创园,以及芳草园、临漳门等重要点位;北端连着越来越热闹的西街西段,业态渐次更新,游客迅速增多。巷子里,千百年来文脉赓续、薪火相传,却难得至今仍保有一份清宁。
2018年,以书为名,一茶书房在小巷中段创设。两层小楼的院落里,芭蕉摇曳、竹影婆娑,八闽各地的茶叶以及泉州文化为主的书籍,是空间里身影最多的主角,满满闽南文化氛围感。
三位主理人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泉州文化“永远的爱好者”李以健,更多以“泉州老李”为文旅业界所熟知。毕业于北大和北影的北京人青马,在多年工作和多个城市的旅居后,最终认定“泉州才是中国该有的样子”,今年已是她定居泉州的第十个年头;土生土长的闽南语原创音乐人苏世洪,自称“写歌的苏呆子”,已出版过四张专辑,闽南童谣《来去泉州》广泛传唱。
“热爱泉州文化是我们三人的共同点,开设一茶书房出发点就是把这份热爱传递出去、传承下去。”李以健说。
用行摄读说 推介活态世遗泉州
社交平台上的泉州,已是热热闹闹的网红城市。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份热闹背后,有一茶书房长期的努力和贡献。
过去多年,以行摄解说的方式,李以健等人实地踏勘了全市1000多个文保点,并发布800多期视频宣传泉州历史文化遗产。在小宇宙APP,李以健解说的泉州导览节目《来去泉州》,首辑已卖出近1.5万份。许多旅行者跟帖留言:“在这独特的导览中认识了理想之城——泉州。”上月,第二辑也在大家强烈呼唤下录制完成,即将上架。以星火燎原的心愿,一茶书房游学班已招到第五期,一群深爱泉州的人,无分新老泉州人,无分在地生活还是来旅行的,在阅读分享中了解泉州,在古城、乡镇甚至村庄等鲜活的文化和历史现场里读懂泉州,也在这些自然和人文的场景环境里打开自己。
“从今年开始,一茶书房还新推出了三项常态化的品读泉州节目。”李以健说,每周二晚7点到10点,止语读书会,在一片静默中,把泉州在内的文化和知识读进大脑;每周四晚7点开始,从品饮一泡茶开始了解泉州;每周五,听“老李”围绕泉州好在哪、泉州怎么玩、泉州怎么走展开脱口秀。
“一茶书房面向所有来到泉州、喜欢泉州的人开放。在我理解,泉州是慢的,不能任凭流量漫灌,更需慢慢了解、深深感受、徐徐展开。”李以健说,今年的4·23世界读书日正是周二,止语读书会举办时间。今晚,欢迎爱书人、读书人走进一茶书房,一起阅读泉州,品味泉州。
●书香旅行线路
西街510号汤家八角楼—西街577号奉圣宫—西街481号庄大厝—甲第巷95号甲第宫·欧阳詹故居遗址—甲第巷104—110号庄氏故居—甲第巷98号粘氏故居—甲第巷43号柯氏故居—甲第巷88-1一茶书房
【阅读·在海边】
石狮蚶江宋·潮书店——
林銮渡旁的“精神灯塔”
“生活有情调,灵魂有诗意。”在石狮市蚶江镇世界文化遗产点石湖码头,紧挨着古渡口林銮渡,以宋元海丝文化为主题的宋·潮书店,如“精神灯塔”,将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遗产点旁设书店 专题宣传海丝文化
一条六七十米长的石栈桥探进泉州湾,栈桥的尽头连接着天然黑礁石,据守在进出泉州湾的江海交汇处,这是天然避风古港石湖码头的引堤“通济桥”。拥有1300多年历史,石湖码头最早是唐代航海家林銮为通渤泥(加里曼丹岛北部文莱一带)而建,因此也被称作“林銮渡”,是石狮最早与东南亚建立商贸往来的码头,曾孕育过无数海外贸易传奇故事。
石狮市新华书店总经理黄勃晓介绍,为呼应石狮“海丝航标”文旅IP打造,近年来,石狮相继推出了宋元海丝宴、宋元市集等活化世遗文化的载体,以期吸引更多人到石狮,听世遗故事、眺海丝航标、品宋元佳肴。在此基础上,能不能在世遗点附近打造公共文化阅读空间,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宋·潮书店,就是这一设想的具体落地实践。
去年4月28日,由石狮市委宣传部指导,石狮市文体旅游局、蚶江镇政府、福建新华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石狮分公司共同打造,“宋·潮”书店正式揭牌。谐音“宋朝”,书店名让人遥想宋元时期,泉州彼时是“东方第一大港”,织就绵亘万里的海上丝路,千帆蔽日、云帆竞发的壮阔,从这里铺向世界;也让人连接古今,联想到千百年来,林銮渡潮涨潮落,海丝泉州底色不变、精神不变,依然征程向大海、胸怀像大海。
“书店的图书品类以宋元文化、海洋文化为主,同时将福文化与海丝文化相融合,一层为图书、文创经营区,二层为休闲阅读区和综合活动区。”黄勃晓介绍,目前,店内有数千册以宋元历史以及海洋文化为主的图书,以及大量与宋文化有关的文创产品。
互相借力赋能 构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书店,被誉为“精神灯塔”。如果这样说,以宋元海丝文化为主题,宋·潮书店就是市民游客感受泉州海丝文化和其背后向海而生、勇立潮头人文精神的“精神灯塔”。但它又不止于此,而是发挥优势,把图书销售、文化展示、文创生活、研学旅游等结合在一起,打造与时俱进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将林銮古渡的千年历史文化和泉州湾口的壮丽海景引入室内,这是一家你看到了便会忍不住走进去逛逛的书店。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前,读者可以享受到在蓝天、碧海、渡边看书的惬意氛围。看书累了远眺窗外,大海碧波、渔船帆影映入眼帘,泉州滨海景观之美一目了然。
明朗开阔的空间布设、“宋元海丝宴”(仿真品)不定期展出、新年“宋”惊喜等活动,则是宋·潮书店在运营细节上巧用心的宋韵美学传播。而为推广泉州本土美食饮品文化,书店还提供铁观音,并与公益机构、厂家合作,不定期在书店向市民游客赠送发糕等本土小吃。
因为所处区域的特殊性,来书店的读者除了当地群众,更多的是来泉游客。“我们书店旁,除了有石湖码头世遗点,还有讲述石狮三个遗产点故事的世界遗产展示馆——‘直挂云帆济沧海’专题展示馆,三者良好互动。”黄勃晓说,“世遗点和展馆为书店带来了主要客流,书店也为世遗点和展馆增辉。游客们在世遗点感性认知石湖码头,在展示馆理性认识石狮的海洋文化,在书店更为系统深入地打开泉州源远流长的海丝文化,进而了解感受我们的美食文化、美学艺术,都觉得我们当地做事很用心,书香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之间的赋能结合得很好。”
●书香旅行线路
林銮渡—六胜塔—小镰仓海鲜大排档—石狮湿地公园—泉州海洋职业学院
泉州台商区浮石隐地——
在泉州的“济州岛”看海也看书
小红书上,位于泉州台商区浮山村的浮石隐地,因为绝美的海岛风景和周边独特的渔村风貌,被网友戏称为“济州岛泉州分岛”。但在这个以文旅场景为显著特点,以网红打卡被流量青睐的项目,不同业态区域都设书架书柜,书香暗香浮动。团队说,想为来到这里的游客,在浅层的视觉效应之后,通过书籍打开系统了解泉州文化、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的窗子。
让大家看风景 也触摸文化内核
以海为生、以船为家、四面环海,集齐“山、海、岛、渔”元素,这就是浮山村。近年来,村里从单一渔业转型发展滨海旅游,浮石隐地就是2021年落地该村的项目。
“我们是占地15亩的综合文旅打卡地,有浮石营地、Staysalty咸咖啡、淑芬排档、浮石商店等业态。”项目推广负责人钟鸣介绍,初心是诗意追寻在地文化,并尝试把青年生活生长进闽南渔村。
在浮石隐地和其所在的浮山村,大海壮阔、礁石嶙峋、帆影点点,还有惠安女、妈祖宫庙……对于来访的旅行者而言,可出片的风景场景,实在很多。从一开始,项目团队就有意识地在各业态区域布设书柜书架,放置专题类文化书籍。比如,在以惠安女性为主场的淑芬排档,挑选的是《不抬石头的惠安女》《惠安女》等反映惠安文化的书籍;在可以感受渔家文化的12间船屋民宿内,精心挑选了《造舟记》等相关书籍。
“少则几十本,多则上百本。”钟鸣说,主打文旅场景的项目提供书籍,是出于文旅业者的贴心,让大家在看到风景产生文化好奇时,不用在手机上百度,也不用等回去再了解,就近就能精准找到与场景相关的书籍解惑释疑。“更重要的,我们想让大家在浅层的视觉冲击后,有机会触摸更深层次的泉州文化内核,对泉州有更深入的了解,更长久的喜欢。”
读书会众乐乐 独读书独乐乐
出于给场景注入文化的考量,浮石隐地每年采购新书。今年最近一次的书单,总共有40本书,依然聚焦在泉州海交文化、方言文化、侨乡风情、民间传说等。
书籍之外,浮石隐地也通过活动,增强与文学、作家、出版社和文学媒体等的联系。
去年3月,一档文学播客、“一份可以听的文学杂志”跳岛FM邀约全国百家文艺空间,开启“连接岛屿计划”,浮石隐地Staysalty咸咖啡就是其中之一。从双方共同制作的“播客墙”亮相咖啡厅,从隐居与自然生活写作、性别写作到人工智能题材等,不一而足。
去年9月—10月,时值哥伦比亚作家、诗人阿尔瓦罗·穆蒂斯诞辰100周年,中信大方出版社联合哥伦比亚驻华大使馆,开展新书分享、纪录片放映、诗歌朗读会等一系列纪念影像与阅读分享会活动,浮石隐地也是受邀参与的全国43个书店和空间之一。
“曾经我们的书柜书架,更多是拍照的场景点,但润物无声,兴之所至拿起书本的人越来越多。”钟鸣说,更令她和项目团队开心的是,大家不仅看各场所提供的书籍,也带自己的书到海边欢度时光。
钟鸣至今记得,有一位50来岁的男士,自带诗歌集,在咖啡厅阅读了一下午,在蔚蓝色的大海背景中增添了一幅美好的书香画面。“事实上,不止咖啡厅,浮山村和隐地项目的海边,都是读书的好场所,欢迎大家来这里,看海也看书。”
●书香旅行线路
浮石隐地—玉沙湾公园—崇武古城风景区—惠女风情园—问海文创园
【我是阅读推广人】
书想所创办人李艺婉——
将书店打造成“城市人文窗口”
“书店不能光有‘颜值’,也要靠内容取胜。”在泉州书想所创办人李艺婉看来,书店不仅仅是为了看书,更应该提供给读者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让思想在此碰撞。“书店有个十分重要的城市功能——以阅读为核,打造集图书、文创、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体验空间,展示真实的泉州在地文化、场景、历史及文化遗产,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氛围。”
“每一座城市都需要好书店”
“在我看来,每一座城市都需要好书店。书店作为城市灵魂的一部分,可以改变和辐射周围社区。人们多了个去处,也多了个读书的可能性。书店从创办到现在,六年的时光里,我就遇到了很多爱书之人。他们喜欢来书店,徜徉于书的海洋之中,感受不同的人生。”李艺婉表示,书店不仅承载她的初心,也印证了泉州人对于书的执着追求。
李艺婉的父亲早年曾在泉州古城开了一家书店,可以说,李艺婉是典型的“书二代”,她小时候最爱的,就是在自家书店里找书看。大学毕业后,李艺婉进入了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泉州市场部工作,继续和书打交道。其间,她走访过全国各地的书店,“有图书、有平台、有交流”的新型图书空间让李艺婉着迷。经过两年的前期准备,2018年,书店终于落成,名为“书想所”,意为一个可以在阅读中获得思考的理想之地。
李艺婉希望,书想所能成为都市人的心灵栖息地,让人们感受阅读的力量,“只要还有人热爱阅读,我们的书店就有意义。”时隔两年,2020年,书想所入驻南益广场的店铺,在繁华商圈打造出属于阅读爱好者的归属地,备受市民和外地游客的青睐,在提高商场文化品位的同时,也为书店的持续化运营创造了空间。
“城市书房+”拓展都市阅读空间
在纸质阅读逐渐式微的当下,书想所仍坚持逆流而上。逆流而上的底气来自李艺婉对书店的未来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她致力于将书店空间的“输出性”转向公共文化空间的“参与性”,搭建一个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阅读空间。
在李艺婉看来,作为城市文化空间的一部分,书店不仅是阅读场所,还是文学艺术活动举办交流的阵地,“在书想所门口,可以看见当月即将举办的各类沙龙讲座活动。”过去一年来,这里承办数十场活动,内容涵盖名家讲座、精读好书、文学分享等,“书想所”已成为闹市街区中家喻户晓的阅读品牌。李艺婉说:“一直以来,我们持续拓展城市阅读空间,努力延伸‘城市书房+’,除了面向青少年群体、文学爱好者举办文化活动,这两年更倾向于举行泉州本土作家的新书发布会以及推广闽南文化的文创活动。”
在AI和数字化的当下,学习的渠道变得多样化,传播形式变了,表现形式也变了。李艺婉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当下阅读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她认为,对于真正的读者来说,在书的无尽世界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一部分,穿越丛林,有一千个可以抵达的地方,每一个都指向全新的开始,每一步都指向开放的道路。“如果你还在阅读,请保持这份珍贵的阅读能力。”
●书香旅行线路
开元寺—书想所(新华店)—华侨新村(在华侨民居享用下午茶)—中山公园—钟楼(融合西洋和闽南风格的建筑)—中山路骑楼
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乡村阅读推广人入选者苏文亮——
做乡村阅读“点灯人”
“无论多么困难,都要去试一试”。5年前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在福州大学任教的苏文亮将已萌生多年的梦想付诸实践,在家乡南安康美镇发起筹建赤岭公益图书馆,改变“村里孩子没有公共阅读场所”的状况。
如今,他已带领霞舒公益团队高品质、可持续运营赤岭和康美两家乡村公益图书馆。面对“康美馆阅读服务太超前了”的惊叹,他说,乡村图书馆本该如此,“太超前”的感觉源于对其过低的定位和期待,希望若干年后康美馆只是标配版,而不是高配版。怀着“自己发光,也要照亮远方”的理念,他又带领团队提出了“点亮灯塔计划”,希望助力更多乡村与社区图书馆的高品质发展。
最好的礼物是打开一扇窗
42岁的苏文亮已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福州大学副教授,但他仍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遗憾——儿时村里、镇上没有公共阅读场所。“2007年攻读心理学博士时,我就萌生了在家乡建设公益图书馆的想法”,苏文亮说,2017年赴国外深造时,与孩子在当地社区图书馆的体验,让他深刻体会了图书馆在社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019年6月1日,他和伙伴正式发起筹建赤岭公益图书馆,“最好的儿童节礼物不是糖果、玩偶,而是让乡村孩子能打开世界的一扇窗”。
资金是道坎。苏文亮将建设公益图书馆的想法发到微信朋友圈,得到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很快筹集了8万元。随后,他建立了“月捐”制度,召集爱心人士每月捐助50元,配合“次捐”,带来了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
2019年8月,赤岭公益图书馆开馆,免费开放,定期举办各类阅读活动,一下子吸引了村民,也获得了政府的肯定与支持。
2021年8月,团队第二家图书馆康美公益图书馆开馆。由乡贤苏瑶人捐赠的500多平方米场地充满设计感,丰富的活动和功能,让读者在阅读之余拥有更多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1031场活动、26328人次受益。如今,康美的少年儿童享受到了满满的阅读获得感、幸福感,收获了“精神粮仓”“第二课堂”。阅读推广,有以图书馆为中心的15分钟“乡村阅读圈”,有担当者行动参与的“书香班级”,有和光阅读参与的“故事妈妈”项目,有北京灯火公益支持的社区图书漂流项目。科技文化活动,有观影、科普、美食、绘本阅读、讲座、手工等。依托图书馆,更多的可能不断铺开:乡土文化展览、科普与创意空间、心理沙盘室、乡村少儿合唱团……图书馆承载起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功能,变成“图书馆+科学+艺术”。
自己发光也要照亮远方
“中国未来高质量乡村与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必然走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道路”,苏文亮一直在探索乡村图书馆的高品质、可持续运营模式,带领霞舒公益团队尝试运营专业化、活动常态化,以儿童青少年为优先服务对象。作为运营保障,甄选和培养优秀全职馆长,组建志愿者队伍,建设月捐为主、次捐为辅的运营经费保障制度。
在运营好两家乡村图书馆的基础上,苏文亮开始思考如何帮助更多乡村图书馆。他带领霞舒公益团队启动了“点亮灯塔计划”,为各地乡村图书馆筹建提供经验辅导和专业支持。
走访调研113家阅读推广单位,接待全国127家图书馆筹建运营方,打造乡村图书馆馆长实训与研修基地,免费为伙伴单位培养15位实习馆长,一对一陪伴指导12家乡村书屋筹建运营……苏文亮所在的团队不吝深度分享经验模式,让乡村图书馆的朋友圈越变越大。
苏文亮和他的团队伙伴们还致力于总结经验、打造交流平台。2022年1月,霞舒公益和福建鸟巢联合发起“南安市乡村图书馆智慧升级计划”,推动乡村图书馆的智慧借阅信息化水平;牵头编撰《乡村图书馆筹建与运营指南》;与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单位联合举办三届“福建省乡村图书馆发展模式与经验交流会”……在苏文亮手中,阅读和图书馆成为助力乡村文明建设的纽带。
从点亮家乡阅读的荧烛之光,到汇聚成照亮他人的希望灯塔,苏文亮向着心中“让公共图书馆服务和高品质阅读,像空气一样随手可触达”的目标继续行进。
●书香旅行线路
福铁山庄(欣赏闽南古厝与田园)—赤岭公益图书馆—康美公益图书馆—闽南科技学院—杨梅山—雪峰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