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有生以来喝过最可口的“甘露”——一碗花生牛奶,它的味道至今依旧留在我的回忆里,余味不绝。
故事发生在十六年前,那时的我不过是个十三四岁的小毛孩,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正处在人生最叛逆的阶段,终日游手好闲,心思都在网络游戏里,学业也因此一落千丈。
终于有一天,父亲忍无可忍,把我带到他和母亲辛苦劳作的工地。父亲命令我,协助母亲把旧工地的工具搬去新工地。六月的太阳冒着火,无情地炙烤在身上,热浪一波又一波地袭来,站着不动已是一身汗,更不用说推着沉重的斗车到一公里外的新工地。此时的我一心只想偷懒,并没有想到父母长期以来都是在这样的烈日下讨生活。
老一辈的闽南人会把磨炼孩子的过程称为“社会实践”,借此让子女们提前体会生活的艰苦。父亲书读得不多,在他的朴素观念中,没有深奥的教育学或是心理学,有的只是认真读书或继承他的手艺去做一个泥水工这两条出路。当他觉得跟我无法讲道理时,便让我去亲身体验一下不读书的苦。
那时从早上七点到十点,我与母亲一人推一辆双轮斗车,来来回回折腾几趟后,全身上下都被汗水浸湿了,衣服紧贴着我的前胸后背,白色的盐渍从汗水中渗出,一条一条宛如衣服上新增的伤口。除了马路上同龄人投来的异样眼光,让我感觉更糟的是,汗水滴落到眼睛里带来的不适感,早早起床的困倦感也时刻考验着我。感觉分秒都难熬的我,终于体会到什么叫“好儿不赚六月甲(钱)”。那也是我第一次觉得能坐在教室里,悠闲地吹着凉风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实在忍不住的我向母亲抱怨说:“我已经走不动,嗓子都冒烟了,就算是牛,也得睡饱喝足才能干活。”母亲听了这话,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把我的斗车上装载的重物搬到她的车上,并给了我两块钱,让我去不远的菜市场买瓶水喝。看着母亲满头大汗,推着车慢慢前行的背影,我既羞愧又感动。那时在工地“进修”,父亲向来是不讲情面的执法者,而母亲最容易心软,总会想方设法给我“开小灶”。
拿着母亲给的钱,我最后买了一碗冰凉可口的花生牛奶,连嚼都没嚼,我一口就喝个精光。那碗花生牛奶喝起来凉丝丝的,甜而不腻,好像融入了绿豆的芳香、西瓜的鲜美和蜂蜜的清甜,也就是这个味道,令我终生难忘。
多年后,我终于通过努力读书,如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一次学校组织登清源山的活动中,偶遇大雨,耽误了下山吃饭的时间,我与几位老师忍着饥饿,一边往下走一边讨论什么东西最好喝,颇有望梅止渴之势。大家七嘴八舌,说奶茶的最多,其次是杨枝甘露、绿豆汤和果汁。而我毫不犹豫地说:“花生牛奶最好喝。因为牛奶配花生,花生能扛饿,牛奶能补营养。”同事们被我的话逗笑了,纷纷说好久没听到这么传统的饮品,实在好奇它的味道。
经历岁月的沉淀,记忆里的花生牛奶早已衍生出更多滋味,里面倾注着太多父母对我无声的教诲与期待。后来的日子里,每当我喝到花生牛奶,眼前总会浮现母亲汗流浃背的身影、父亲黝黑的脸颊,好像在说:“儿啊,吃苦如吃补,在学习的道路上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