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出生的山东老太太姜淑梅,直到1997年才开始看着戏曲频道学字,2012年开始写作。2013年10月,姜淑梅出版了第一部作品《乱时候,穷时候》,一时间好评如潮。人生不怕起步晚,跟那些学历很高的作家相比,姜淑梅的优势是人生阅历丰富,种过地、逃过荒、避过兵祸……几十年的坎坷人生,素材完全可随手拈来。如今的姜淑梅不仅玩写作,唱歌、弹琴、画画也是她的爱好。从传奇奶奶姜淑梅的身上,我们能找到奋斗的动力和生活的勇气。
跟传奇奶奶姜淑梅相比,1950年出生的湖北王芝兰要幸运得多。她生于大悟县三里镇罗家畈村,有着丰富而艰辛的山村经历,譬如打鱼、开荒、修水库、挑塘泥,在沙地上学写字、在山区梯田上试种双季稻、出县寻找猪饲料、冒险种棉花,以及向大学生知青学习知识,直至拉电线搞加工副业,但最终通过组织推荐,以工农兵大学生的身份在武汉大学完成了学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芝兰就是一个出生于湖北乡村的知识分子,在她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波澜壮阔的时代印记。
王芝兰和姜淑梅的共性在于,她们都有一种文化自觉,那就是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这就使得作品具有了民间史料的性质。王芝兰出版的《女生七十》分为“少年时期”“青年务农时期”等五辑,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一位有担当、勤动脑、勇敢追求自我的女性的传奇一生。作者拥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叙述充满年代感,表达简练爽利,富有文学美感,并带有极强的地方特色,比如对湖北农村地区的方言进行细致描摹,别有一番风味。
书籍内容跨越70年的漫长岁月,读来荡气回肠。譬如在《绰号“能人”》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1956年时,6岁的自己在家排行老四,每天负责带大弟弟,“洗尿片,换尿布,摇摇篮让弟弟入睡,睡醒了需要逗逗和抱一抱他;有时还要帮大姐洗碗、扫地。”还需要承担父母“叫口”的任务,就是给张三李四递信。因为她讲话清楚还跑得快。至于大姐、二姐、哥哥,也各有任务。作者特意提到,家中只有哥哥在上学,因为农村重男轻女,加之经济条件不好,自己就没有在当年上学。这样的情况,我想在多子女的农村家庭中应该是普遍现象。不过,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更加具有抗压性,因为生活早就教他们学会了什么叫坚强。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还特别介绍旧时农村,大多数人小病用土办法治,大病硬扛,很少人有病送医院治疗。例如烧伤之后怎么办?作者母亲用的是土方子,涂敷在烧伤处,效果明显,也不会留下疤痕。作者既是在抒写自己的经历,也是在记录母亲的生活,从而使得文章更加具有年代感和可读性。
人生需要传承,哪怕是筚路蓝缕之时的生存经验,哪怕是底层人家对生活的理解,也需要传承。在本书所呈现的时代画卷里,我们能看见一位平凡女性的静水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