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用户发现,一些网售食品的商家不在商品介绍页展示配料表,或者故意隐瞒食品包装上的配料表信息,有的甚至把配料表粘在快递泡沫箱内侧,或者只有当买家主动索要时才提供甚至不提供……近日媒体调查采访发现,这些现象十分常见,导致消费者网购食品如同开盲盒。(据《中国消费者报》)
如今食品种类与日俱增,在网上购买食品时,琳琅满目的食品常常会让我们看花眼。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很多人在购买食品时会去看它的配料表。食品配料表是了解食品成分、添加剂、防腐剂以及食品质量的重要途径,跟人们的饮食健康息息相关。据专家调查,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如果不按标准超量使用添加剂,这些食品食用后会对人的肝脏、血液、中枢神经系统等构成危害。超标的添加剂,实际上成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而通过仔细阅读配料表,消费者则可以了解食品的生产工艺、营养价值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等信息。此外,减少不必要的“对身体没有好处”的物质摄入,也是当前许多消费者关心的话题。可见食品包装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涉及食品安全,对于选购食品至关重要,其也被称作是食品包装“最后的真诚”。因此,网售食品的配料表岂能成“盲区”?岂能让消费者在网购食品时如同开盲盒?
除一些网售食品的商家不在商品介绍页展示配料表外,食品包装上还存在其他“盲区”“模糊地带”。据《人民日报》日前报道,食品标签在生活中很常见,有时又“难看见”。消费者好不容易在食品包装上找到了标签中“生产日期”那一行,却需要“见包装喷码处”,翻了一圈终于找到了“喷码处”,又正好是包装拼接的地方。数字喷码要么太小,要么不清晰,经过仔细辨认才知道“生产日期”,又要再回头去找“保质期”。如此反复,才能搞清楚食品是否还在保质期内。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条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保质期、产品标准代号、贮存条件以及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等。否则都属于违法的不合格食品,会受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应处罚。
恪守食品安全标准应是商家应尽的责任,食用安全食品应是我们生活的必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定好规矩,食品生产企业和销售商家才能循规而行。搞好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要抓好食品安全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不给一些不法商家投机取巧的空隙。要督促食品经营者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确保提供商品配料表,禁止销售超过保质期、“以次充好”、腐败变质等不符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同时,要加强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监管,引导网络平台健全并落实对食品经营者入网审查、消费售后服务等管理制度,督促入网食品经营者公示经营资质、食品信息、消费提示等。
要确保食品安全,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和消费者的监督,还需要商家的自律,也就是说商家的诚信十分重要。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商家信守承诺。公平交易、童叟无欺,应是商家的底线。
食品安全不能有“盲区”,不能有“模糊地带”。在食品安全责任的压实以及食品安全卫生的监督上,需要形成最大的食品安全保障合力,让食品安全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