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5月24日

一生南侨缘 传承极地情

施纯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1974年从晋江南侨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复旦大学。1995年参加中国第12次南极科学考察,1999年参加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是最早探索地球南北极的泉州籍科学家之一。

今年是中国首次南极考察40周年和首次北极科考25周年。非常荣幸受母校晋江南侨中学的邀请,与准备冲刺中考的学弟学妹们分享探索地球南北极的经历。

1995年11月20日至1996年4月1日,我参加了中国第12次南极科学考察,历时96天。临行前,每个队员都要签署“生死状”,还要家属签字同意。去往南极的征途,第一关也是最危险的,是穿越“咆哮西风带”,海上风力常达11级以上,我们乘坐的“雪龙号”破冰船,剧烈摇晃,左右前后摆动幅度达到30度以上,20多米高的巨浪一度淹没了7层楼高的驾驶台,不时听到厨房里锅碗瓢盆翻滚碰撞的声音。当时我正躺在床上,一会儿被翻到左边,一会儿又被甩到右边。西风咆哮了七天七夜,也把我晃得头昏脑涨的,只觉得把肚里东西吐出来才能舒服点。头三天一粒米也没进,后来一看见食物就想吐,一点食欲也没有。不过一到科考现场执行任务,就把晕船给忘了。我的科考工作是海洋同位素化学研究,需要在每个纬度采集水样进行记录,风浪再大都不能落下一个纬度的采集工作。经过磨炼,我慢慢克服身体的不良反应,终于度过西风带,到达中国南极长城站。一踏上南极洲,见了极地精灵——企鹅,与它们亲密接触,突然觉得一路的艰辛都是值得的。在南极科考工作中,我一共写了100多篇科考工作日记。结束南极科考工作返回后,我的体重下降了十几斤,但大家却说我精神多了。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历时72天。这次科考也是中国极地考察的一个新突破,首次实现从南极到北极的跨越。我十分荣幸参加了此次科考,对我来说也是另一次记忆犹新的考验。当我们处于北极中心时,太阳凌晨一两点就出来,晚上11点多才落去,再加上每隔1小时船会停下来开始采样工作,“夜”不成寐,第一次不知道何时白天何时夜晚。

两次极地科考经历,身体经受了不同的反应考验,尤其是咆哮西风带和极昼北冰洋,体验到大自然的奇妙,感受到南北极的威力。人类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地球村才能安定。当然,南北极考察的战友情久而弥坚。行船时,犹如一叶孤舟在茫茫大海中漂浮着,随时都可能被大海吞噬,此时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战胜一切惊涛骇浪,达到登上南北极的目标。

如今我退休了,登上南北极的经历也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我国的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勇斗极寒、坚忍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南北极考察中,我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晋江南侨的学子。我的中学时光都是在晋江南侨中学度过的。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特别是地理老师的启蒙,在浩渺的极地冰原和可爱的极地圣灵的触动下,让我种下了探索极地的梦。1974年,我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临上大学前,时任校长吴金镇给了我20元作为路费,让我感动并铭记一生,永远做一位“南侨人”。

极地科考是对海洋的研究,我的母校位于滨海乡村、将军故里,是距离海边最近的省一级达标中学,我的一生都与海有关,我将把一枚“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纪念奖章”赠予母校,这是我的荣誉,也是属于学校的荣光,希望极地精神在校园里扎根,希望通过我的经历,将极地精神传递给校园的莘莘学子,在冲刺中考的前一刻为大家加油鼓劲,激励大家奋勇前进,也期待这样的分享能激发大家对极地的向往,种下探索极地的种子。祝愿所有学子都能在未来的每一次人生重要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本期执行:融媒体记者 张君琳

--> 2024-05-24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82698.html 1 一生南侨缘 传承极地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