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6月03日

关公与包公

□彭耕耘

去年,关公故里山西运城的媒体来泉探访关公文化的传播影响;近期,包公故里安徽合肥的媒体,来泉踏访包公文化的传扬路径。两地媒体不约而同地策划相似活动,关键在于他们看中了泉州这一多元文化宝库的包容性及民间信俗的多样性、民营经济的高度活跃性。“网红泉州”也得以在运城及合肥再度蹿红,成为当地不少市民旅游的首选地。

在泉州人的心目中,关公是忠义的化身。关公信仰在闽南的兴盛,与爱拼敢赢的泉州人搏击商海时对诚信的格外看重有关。重然诺、守信誉,正是泉商走遍天下、把生意做到全球的特质。在梯航万国、耕海牧渔的艰辛历程中,人们顶风搏浪,战狂涛、避海啸,需要齐心协力、同舟共济,需要奋不顾身、不畏艰险,需要仗义解危、守望相助。忠诚与义气,就显得格外重要。从这一角度看,义薄云天的关公文化与海洋文明高度契合,备受闽南人的推崇。泉州通淮关岳庙常年香烟缭绕、香客不断,这既是百姓对民间信俗中“武财神”关公的敬重,更是对其代表的忠义精神的推崇。

而包公,则是人们心目中的正义化身,他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仗义为民。在泉州,包公史迹不多。因此,奉祀包公的石狮包公馆(包大人庙)就显得格外稀罕。这座庙的来历颇具传奇色彩。据悉,清代石狮渔民出海打渔时,在海上见到一段浮木,张网捞起,发现上面雕刻的是包公的形象。上岸后,就按民间信俗予以供奉敬祀。20世纪90年代,当地筹资兴建了这一包公庙,并有了包公馆的别名。如今这一敬奉包公的庙宇,不仅引得人们来此瞻仰,而且成了当地百姓调处矛盾纠纷的场所。当邻里间有“断不清、辨不明”的矛盾纠纷时,就自发来到“包大人”面前,请村中长辈帮助明公理、断是非。

包公与泉州的另一重缘分,是他的父亲包令仪于1012至1015年间出任惠安县令。史家考证,少年包拯这段时间曾随侍父侧,听闻教诲。包公后来断事推理的机智、对官场公案程序的了然及对时弊的洞察,与早年得益于父亲的提示指点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其忠君爱国、耿直公正、为民撑腰的秉性,更离不开良好家风的浸润。

包令仪出任惠安县令期间,包拯正是十来岁的青葱少年。凭借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凭借其倔强不屈的个性,他什么都敢闯敢试,少年包拯跟随父亲的升迁调职步履,得以游历华夏名山大川,饱览神州风土人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的历练,为其开阔了视野,增添了阅历。

关公、包公,二者在民间曲艺及传说故事中均有鲜明的形象印记。关公是红脸,包公是黑脸。关公的红脸,象征着赤胆忠心、大义凛然。包公的黑脸,则是直爽刚毅、勇猛智慧的标志。京剧演出脸谱化,当剧中人物陷入困境时,一看到关公的红脸,观众就知道有解救希望了。当剧中人惨遭蹂躏、饱受打击时,一看到包公的黑脸,人们就知道冤情有处申了。这样的红黑分明,寄寓着人们的良好愿望。史家考证,关公的红脸源于易容以躲避官府搜查的需要。当初关公对抗鱼肉百姓的官府,被官兵通令缉拿,有位巧手婆婆帮关公乔装打扮,顺利瞒过了官兵。后来,可能关公对化妆后的形象更满意,也可能担心再被官兵认出,所以他就一直以这种红脸的形象出现。而包公为何是黑脸,有学者认为或与漳州一带的“乌脚溪”有关。该溪水乌如墨,涉水过溪或不慎落水的人,肤色都变得黝黑,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梅龙图”掉落乌脚溪浑身变黑的故事,写戏人或移花接木到了“包龙图”身上。虽然包公的黑脸,是黑色素偏多使然,是长期越野探险晒黑,还是曾不慎落入乌脚溪,仍是待解之谜,但脸沉如铁,恰使包公的艺术形象更具魅力。

南怀瑾先生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聪明正直者死而为神”。千百年来,关公、包公在民间文艺中的种种神化演义,正体现了人们对道义的敬重与推崇。红脸关公的赤胆忠心,黑脸包公的铁面无私,不仅为人们树立了行为标杆,而且对宵小妄为之辈也产生了震慑作用。人们看到红脸、黑脸,若能知止知畏,则善莫大焉。

--> 2024-06-03 □彭耕耘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84255.html 1 关公与包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