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泉州的街头,可以看到满城红砖瓦厝,也能见到紧紧相依的古宅与庙宇。置身其中,目之所及皆是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五步一庙,遍地古迹,耳边回荡着商贩的吆喝声、行人的交谈声和矶鹬的鸣叫声。
偶然绕到一条旧巷中,寺庙的香火和喧闹的市井在此已然褪去,只有一座座相连的古厝立于眼前。在这里,我听到了夏风吹动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也邂逅了一阵“咯吱咯吱”的锯木头声。
我循着锯刀发出的声响,在一座古厝前见到了一位正在锯木头的老大爷。只见他把一大块木头分切成一个个如手掌般大小的小木块,直到整根木头被切得只剩下一些边角料,他才放下锯刀。随后大爷拿来一个扁平的竹篓,把切好的小木块放进去,并用手用力地摇了摇,将残留在木头上的木屑抖落。当他准备转身走回古厝时,好奇的我赶紧叫住他,询问道:“大爷,这些木头要用来做什么呢?”大爷听后笑而不语,用手指了指不远处的厝屋,打了手势邀我同他进屋去看看。
古厝的木门虚掩着,门框的边沿已经脱了漆,露出了一些岁月的痕迹。大爷推开大门,一阵木香便扑鼻而来,我跟着他走进屋内,才发现里面有一位少年坐在凳子上,手里正拿着竹刀在磨着木头,他的眼神专注,动作利落,看得出来手法十分娴熟。
更令我惊讶的是屋里的展柜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神态各异的木偶头,它们做工精巧且惟妙惟肖。见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木偶头,大爷从一旁的柜子里拿出了两块打磨好的小木块,递给我说:“你要不要试试刻个木偶头?”说完他就给我演示了一遍如何用刻刀把木偶的脸型雕出来。只见他右手捏紧刻刀,左手握着木块,然后用刀尖轻轻地削磨、雕刻木块的表面,片刻间,方正的木头就变成了木偶脸的形状。我一下子铆足了干劲,开始学着大爷的样子用刀刻木块,但是刻出来的木偶脸却是歪歪斜斜的,并不美观。光是这一步就感觉很困难了,我的耐心几乎快被耗尽,瞬间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大爷见状便在一旁悉心地指导我,帮我调整手势,最终在他的帮助下,我手里原本歪斜的木偶脸渐渐变回了端正的模样。
当我把木偶的五官刻出来后,木偶头的脸就大致成型了。此时窗外的夕阳余晖已经将天空染成了橘红色,眼看天色不早了,大爷便慷慨地让我把自己做的木偶头带走,虽然这个木偶头还只是一个半成品,可是对于我来说,它的纪念意义却无与伦比。
跟大爷告别后,我走回了繁华喧嚣的市中心街道,但是我却感觉内心很平静,心想或许因为自己刚刚深刻地感受到泉州文化的魅力所在。泉州这座古城将自己的独特文化藏在市井之中,让它们变成了天然又鲜活的模样。这些藏在街头巷尾的传统文化,被染上了烟火气,也将光阴蕴藏其中,让众多与我一样来自异乡的访客透过斑驳的岁月,在平凡的生活中,不经意间就能与古城文化撞个满怀,更有幸能成为那些传统技艺的体验者和传承者。
(作者系仰恩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