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伞都产业馆设立伞业产业带电商选品中心,向全国电商从业者抛出橄榄枝。连日来,来自厦门、莆田及石狮当地的客户陆续前来选品,其中,既有国内电商从业者,也不乏跨境电商运营人员。
据了解,全球每3把伞中,就有1把产自泉州晋江。业界人士认为,借助完备的产业链优势,通过制造升级与品牌运营,产业集群积极嫁接线上电商资源,泉州晋江伞业不仅可以撑起百亿元外贸产业规模,也能在国内角逐百亿元市场份额,持续做强中国伞都的整体优势。
□融媒体记者 王宇静 通讯员 曾小凤 文/图
设置产业馆 补足营销短板
当前晋江伞业相关从业者数以万计,已然成为当地重要的特色产业支柱。根据晋江市伞业行业协会的统计,去年该行业相关产值约150亿元,其中国际市场份额近百亿元。面对部分低端产能外流的情况,拥有“中国伞都”之称的晋江东石产业基地摸索出一条“一手紧抓优质制造投入、一手抓住终端营销端口”的发展思路。
为了更好地集中展现当地优质伞业的发展情况,利于国内外客商更好地了解产业现状,在地方政府及业界的共同努力下,去年落地了中国伞都产业馆。产业馆成为当地补足营销链短板的阵地,一度成为国内外伞具客商的“打卡”点。
泉州晋江伞业发展数十载,此前一直以批发出口为主。近年来,国内消费市场火热,越来越多伞企通过电商渠道打开国内市场。在国内、国际“两条腿”走路的当下,以制造见长的产业急需更多专业营销团队的加盟。为此,今年在产业馆内特别设置了伞业产业带电商选品中心,该中心还开设直播空间,利于电商直播从业者从源头上了解产品、打开销路,助力制造升级。
电商选品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电商商家初期测品时,销量很小,没有现货的厂家无法及时提供产品。另外,测试新品的电商商家还需要一家家对接工厂,效率不高。电商选品中心的落地,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痛点。在这里,不仅可以提供来自全国的爆款款式,还可以及时提供现货,哪怕电商商家只购买一把伞,需求也可得到满足。中心还提供一件代发服务,帮助电商商家快速成长,带动制伞全产业链的发展。“这种类似于‘拎包创业’的模式,很适合我们这些年轻创业者。”来自莆田的年轻电商从业者小林说。
晋江市伞业行业协会会长、福建优安纳伞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翔鹏表示,近年来,当地制伞业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不仅在国际上占三分之一强,在国内伞具用品市场中也已占有三成的比重。从国际市场到国内外市场并行发展,制伞产业正在经历转型升级的阵痛期。“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电商渠道的进一步畅通,外销、内销‘两条腿’走路的制伞产业必将越走越稳。”王翔鹏说。
智造+绿色 提升产业竞争力
产业打开销路的底气来自强大的制造实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立足产业链基础,泉州晋江伞业正通过“加大智能设备投入降低人力成本”“增强设计环保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两大抓手,提升产业集群的含金量。
在晋江五里工业园区,晋江市聚赢数控科技有限公司里的7条伞中棒智能装配生产线正在马不停蹄地运行着。这条从2015年就投入研发的伞中棒智能生产线,经过8年的持续开发,历经4次升级迭代,被省工信厅认定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前该设备已实现产业化生产及销售。
“今年预计投入18条生产线,到明年这种生产线的数量将达到20条。”聚赢数控总经理萧天佑说,目前7条生产线的产能为每月10多万打,后续11条生产线投入运行后,每月的产能将达到40万打左右。通过伞中棒智能装配生产线项目,伞中棒装配过程中的10多个繁杂手工工序可实现完全用机器替代,一条线可替代8名工人的工作量,还可以全天候生产,节省90%以上的用工成本。
在智能升级赛道上,聚赢数控并不孤独。福建优安纳伞业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伞布自动化轧边装置,投产后已实现机器替代人工手动缝纫伞面花边的工序,节省了30%的人工投入;晋江市恒溢雨具有限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技术升级,实现了与国内电商渠道快速对接的生产模式,5天就可以完成成品生产,而在传统外销模式中,5天只能完成对接业务的订单流程。
绿色升级方面,优安纳研发的“基于碳素纤维基树脂复合材料”替代了钢铁、盐酸、亚硝酸钠等原材料的使用,大大降低了伞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能耗和环境污染;梅花伞业在多年前就推出了可回收伞面环保伞,依靠该项行业领先产品,企业在国际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获得青睐。在优安纳、梅花伞业等国家级绿色工厂的带领下,当地成立了晋江市伞业行业协会绿色制造专家委员会,正不断汇聚行业内专业人才,助力产业绿色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