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6月07日

“无陪护”病房

□本期主持人:温文清

主持人:近期,福建、天津等地部分医院“无陪护”病房引发热议。此前,两地的部分公立医院已实施全院“无陪护”管理,今年以来,“无陪护”病房试点范围又逐步扩大。这一模式能否满足患者的照护需求,能否在全国推广?对此,您怎么看?

本期嘉宾:木须虫、付彪、龙敏飞

创新值得推广

□木须虫(公务员)

如果能将病人的生活护理纳入到医疗服务中来,予以制度化的供给,较之患者家属自己请护工,这显然更令人安心。比如,医院按床位比配备护理员,提供一对多的护理服务,可以实现人力集约,患者支付的费用,也可能只有现在请护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又如,可以形成稳定的队伍,有规范的资质门槛、专业培训和组织管理,对患者的服务质量也会更有保证。

无论是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提高就医服务品质,还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无陪护”模式都是值得探索的,可以说是趋势使然,具有普适性。

不过,当前的“无陪护”服务,不应任由医院自己摸石头过河,更需要政策层面因势利导,对“无陪护”服务进行精准定位,厘清属性,理顺关系,引导市场规范发展,加快普及。

比如,应由区域卫生行政部门引导,组建住院生活护理职业服务机构,与医院合作进驻提供组织化的职业服务,对运营、从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并实行资质管理、价格指导、服务监督。

此外,在政策层面上,要加速“无陪护”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发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资质认证机制,对职业教育予以补贴,壮大服务队伍;同时,对患者住院所需生活护理费用,按一定标准纳入医保报销,促进服务普及。

保留患者选择权

□付彪(自由撰稿人)

从优质护理的角度来说,医院不提倡家属在病房陪护病人有一定道理。因为陪护专业性比较强,病人家属缺乏系统、专业训练,可能造成护理不当,对患者造成伤害;更多家属陪护,会给其他患者带来不便与打扰,不利于患者休养。

为了解决住院病人的陪护问题、减轻病人的家庭负担,2022年4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在补齐护理短板、弱项方面,提出“建立医疗护理员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和发展医疗护理员职业队伍”。目前,福建、天津等地按照财政、医保、患者各负担一点的原则,已组织实施公立医院“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

但从现实来看,部分医院做法简单粗暴,不允许家属陪护,并没有减轻病人的家庭负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陪护”服务,而是基于医院管理等原因,使病人和家属不得不请护工,且“请不请护工,不是病人说了算,医生觉得你需要请护工,就给你开单子”。不同的病人诉求不同,护理还包括情感沟通等,即使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工,也很难替代亲人的作用。推行“无陪护”服务,应充分考虑病人和家属的实际需求,把选择权交给病人和家属。

人在病中,最需要亲人的关爱、照顾,专业陪护再专业,也无法替代亲情。如果以推行“无陪护”为名,“强制”要求不让家属陪护,不仅不利病人康复,还可能让更多人对“无陪护”产生误解。

壮大专业护理队伍

□龙敏飞(研究员)

“无陪护”病房,不是无人陪护,而是取消以往家属或自聘护工的陪护方式,患者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由医护人员和经过培训的护理员共同承担。

需要强调的是,“无陪护”应避免“一刀切”,对一些特殊人群,应让一位家人陪伴。这样做兼顾了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可以让家属解放双手,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护工成本”,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好办法。

作为一种创新,“无陪护”病房的确值得推广,但需要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一则,要加强专业的护理员队伍建设。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的医护比为1∶1.18,而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医护比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超过1∶4,这一短板亟待补强,这是基础工程。二则,要不断完善病房的服务体系。要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和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照顾方案,并将患者的意见纳入其中,不断完善与修正相应的服务体系。三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各个医院来说,主动推行这“无陪护”病房的积极性不会太高,但从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它可以成为一种新兴的模式,政府部门的引导、激励等措施不可或缺。

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无陪护”病房的意义深远、前景广阔,社会各方都应呵护与帮助这一模式健康成长起来,让医疗资源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为构建起更加优良的医患关系贡献积极的力量。

--> 2024-06-07 □本期主持人:温文清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84932.html 1 “无陪护”病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