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翻微信朋友圈,偶然看到一个视频,说某知名大学的教授给人开出了一份“不必读书单”,罗列了一大批他认为没必要读的图书。自然,对此赞成者有之,持不同意见者也有之。有人庆幸自己尚未接触书单里的某些书,有人则为自己已经读了其中的若干本而不安,也有人认为这纯属一家之言,不必当回事。
关于读书的问题,很多人喜欢问别人要书单,希望别人推荐可读之书。而给人推荐“不必读书单”,倒是少见的,也难怪这个视频被那么多人转发。
我却觉得,读书之事,还是因人而异为好,既不必跟着别人读“必读之书”,也不必跟着别人拒绝某些“不必读之书”。每个人的阅读水平、认知能力、职业要求、兴趣爱好是不同的,甚至差别还大得很,哪有什么统一的读书标准?教授是专职做研究的,很多书对他来说可能需要反复研读,另一些书则可能对他的工作毫无用处,所以他有选择的自由。但这种选择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能是一回事吗?如果水平没达到相应的层次,却盲目跟在别人背后,读别人眼中的“经典”,也许会消化不良,不知所云;至于跟风远离别人眼中的“不必读书目”,则可能错过了属于自己的风景。
读书要见贤思齐、博采众长,要向别人学习良好的读书方法,但也不要受别人太多的干扰。特别是对具备识别能力的读者来说,更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一个成熟的读者,该读什么,不该或者不需要读什么,应该做到自己心里有数。拿到一本书,一般来说,看了开头或内容提要,就大致可以判断读还是不读。
读书和吃东西差不多,每个人的口味不尽相同。人家觉得味道好的,你不一定感到可口。人家觉得不好吃的东西,也许是你的最爱。更何况,还有很多新书,别人大概也没怎么看过呢,岂能因为他没有推荐,你就不去碰它?
有些所谓的名家,看问题其实也是很主观的。很多书,他根本没怎么看,就凭感觉喜欢或者不喜欢,并把这个意见推销给别人。抛开信口开河的情况,就算认真发表意见,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一本书的信息量是很大的,谁都可能从中读出新意,别人忽略了的视角,没准与你有缘呢。事实上,很多名著并非一问世就被广泛认可,也是经历了一番沉浮才产生巨大影响的,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因此,别人认为不必要看的书,不等于其他人也不必要看、不值得看。
究竟该读什么书?这个问题犹如小马过河,老牛说的未必对,松鼠说的也未必错,小马自己走一遍才算数。除了“有毒”读物,我觉得,只要大家养成阅读习惯就值得肯定,至于读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文史还是科技,大作家还是无名氏,尽管自便。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读书之事,只要用心对待,总会有所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