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成为“公益支教的秀场”!近日,央视新闻曝光了“大凉山研学项目7天支教费上万”的乱象。记者调查发现,受商业利益驱使,一些研学机构会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并借此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这种所谓的公益支教研学项目,其实是打着公益旗号的“伪支教”,不仅违背了支教服务的初衷,更是对公益精神的亵渎,应该加强监管。
调查发现,这些研学机构打着“支教”名义,高价售卖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价格普遍在8000元—11000元,个别较贵的项目则卖到了40000元。本属于公益行为的支教活动,俨然成了一门“生意”、一场买卖。
众所周知,支教是指支援落后地区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去落后地区学校支教,本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不仅能增长支教者的社会阅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一位优秀的支教老师,还能补充相对落后地区师资的不足,并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开阔学生视野。但在功利心态和利益驱使下,一些支教活动逐渐变形走样,沦为一场“商业作秀”:缴纳相应费用,即能在7天内获得公益时长或乡村支教调研报告等,可以为申请留学、择校、保研、评优提供相应证明。一些研学机构正是看准了这一商机,打着公益的幌子,运作起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并逐渐将其演变为成熟的产业链。
显而易见,这种所谓的支教研学项目严重透支了社会各界的爱心,损害了公益的纯洁性和公众对志愿服务的信任与支持,不利于慈善事业的长久发展。同时,此类支教研学活动忽视了教育的专业性与复杂性,违背了教育初衷。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支教”,对被支教的孩子和地方无疑是一种情感欺骗和伤害,不仅破坏支教服务的口碑,还容易让支教者养成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作风习惯。而山区孩子被迫奔波在各类“公益课堂”“免费夏令营”之间,不仅学不到系统知识,更会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这个角度说,此类所谓的支教无异于误人子弟。
支教不是生意,公益不是秀场。助力偏远山区学校提升教育水平,需要的是支教者数年如一日的坚守,扎根基层的坚定决心,以及将青春奉献给孩子的教育情怀。还需要支教者具备扎实的文化功底,懂得相应的教学技能、心理学等。它不该是走个过场,拍张照片,发条动态。当前支教市场乱象频出,暴露了相关部门监督和管理的缺位,警示着支教市场需进一步规范。首先组织者应守好底线,加强行业自律。同时有关部门对这种已经变味的“支教”也不能听之任之,应加强监管,明令禁止研学机构搞虚假支教,进行虚假宣传。还要规范公益支教的报名、遴选方式,提高门槛,对支教老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必须严格把关。对那些以盈利为目的、忽视教育质量的支教项目,应坚决予以查处,直至取缔相应的组织机构。当地教育部门、学校,要学会对此类虚假支教说不。各高校在评优评先、保研审核中,也要增强“打假”意识,对学生支教经历真实性进行严格审核。只有社会各界共同维护支教的公益性与专业性,才能还山区孩子一片清朗天空,才能让宝贵的教育资源连同关爱一起,流向真正有需要的地方去,为山区孩子播种爱与希望,呵护祖国花朵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