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这座古称刺桐的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了深入挖掘并展示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我撰写了《刺桐风华录——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一书。
此书旨在深入研究泉州作为世界遗产之城的话语建构策略,并以国际学术界易于接受的方式,向读者呈现泉州这一中国故事的独特风采。在古代,连接中国、东南亚、印度洋沿岸、阿拉伯世界及非洲的海上贸易航线虽在西方主流社会中鲜少被提及,但泉州作为这条航线上的重要节点,其历史作用和文化价值不容忽视。
泉州这座被誉为“世界商埠”的城市,在10至14世纪的海上贸易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教授安吉拉·肖顿海默(中文名萧婷)在其著作《世界商埠:10-14世纪海上泉州》中指出,现代西方文献常给人留下中国人对商业贸易不感兴趣的印象,但实际上,自中世纪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形式以民间私贸为主,官方记载的贸易仅是冰山一角。
《刺桐风华录——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一书同时构建了英文版与中文版,通过文献综述与考古证据等易于国际学术界接受的方式,展现泉州故事的独特魅力。
这一双语出版策略的灵感来源于1956年发现的艾哈玛德墓碑,这一实物证据证明了“刺桐港”即为泉州港。墓碑上,墓主的孩子阿含抹用阿拉伯文与中文两种文字,以不同的叙事方式记载其父“死于艾哈玛德家族母亲的城市——刺桐”,这一记载表明其先人娶了泉州女子为妻,并在泉州繁衍生息。
毋庸置疑,“Zayton”这一称呼正是源于泉州的中文别称——刺桐城。张星烺、陈万里和吴文良等学者,采用田野调查法,成为最早一批用考古等实证的方法证明泉州即为刺桐城的学者,他们的工作奠定了现代泉州学研究的文献基础。此外,古斯塔夫·艾克(1896-1971)与戴密微(1894-1979)两位在厦门大学任教的学者也于1925至1927年间多次来泉州进行实地考察,并于1935年出版专著《泉州(刺桐)双塔——中国晚近佛教雕塑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泉州学的研究成果。安吉拉·肖顿海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编著的《世界商埠:10-14世纪海上泉州》更是百年泉州学研究文献综述中的里程碑式作品。
希望通过对《刺桐风华录——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阅读,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泉州这座城市的古韵风华及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海洋贸易的辉煌历史与丰富文化。作为首部系统探究泉州作为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遗产价值与开展遗产话语建构研究的中英文出版物,本书不仅获得了2020年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与丝绸之路遗产库的收录与推荐,还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荐与正面评价,并被国内外众多知名大学、图书馆和国际研究机构收藏。
作者名片
王强博士,黎明大学副教授,参与联合国教科文丝绸之路项目研究。专注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与闽南华人华侨新生代研究,著有《刺桐风华录——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中、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