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6月18日

《千家诗》伴我行

□倪怡方

(CFP 图)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我儿时接触最早的,却是父亲给我的一本薄薄的启蒙读物——《千家诗》。

儿时的我,除了对小人书(连环画)感兴趣之外,这本《千家诗》也成了我的至爱。虽然一开始还读不懂里面的意思,但那些简洁明朗的诗句就像是磁铁一般牢牢吸住了我。课余在家,我经常会手捧诗集,摇头晃脑地学着古代圣贤的模样朗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家里长辈们见我读书的样子,莫不颔首称许。

学生时代,我把一些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写作文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把它们引用进去,获得了语文老师的好评,因为有了《千家诗》的助力,我的作文写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一段时间里,我特别喜欢吟诵春夏秋冬四季及各个节气、时令的诗句,如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杨朴的《七夕》:“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杜甫的《冬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那时候,我边吟诵这些美妙诗句,边赞叹古代诗人的生花妙笔,赞叹在他们的笔下,真的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曾几何时,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在我的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动人画卷,让我目不暇接,受益匪浅。

参加工作后,虽谈不上是走南闯北,却也着实涉足过不少地方,触景生情,《千家诗》里的名句立马就会脱口而出。例如在杭州西湖,放眼湖光山色,我会低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在南京,乘船夜游秦淮河,纵观沿岸璀璨的灯火,充耳的丝竹管弦乐声,让我有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真实感觉;在苏州,耳听鱼鼓梵音,游览千年古寺,使我思绪穿越时空,脑海里萌生“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诸多遐想;在湖北武汉,我登临黄鹤楼,远眺浩浩长江,但见龟山、蛇山遥相对峙,慨叹“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游览甘肃,直面大漠黄沙,深切领略古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缕缕愁思,与他们产生了情感上的强烈共鸣。这些年,一路走来,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真谛感同身受,收获颇丰。

从《千家诗》开始,后来我又接触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一百首》《元曲》等等,对诗词的喜欢可以说是与日俱增,兴趣爱好更加广泛,对苏轼、岳飞、辛弃疾等的诗词更是情有独钟,遇有闲暇或者友人聚会,都会情不自禁来上几句。

岁月悠悠,《千家诗》一路伴我行,它见证了我这几十年来走过的漫漫人生旅程,堪称是我如影随形的一位贴心知己。同时,我亦感念父亲,他给了我这一本薄薄的启蒙读物,点亮了我在文学道路上探索前行的灯塔。

--> 2024-06-18 □倪怡方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86509.html 1 《千家诗》伴我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