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高温下,不少人选择戏水享清凉。社交平台上,一些未开发的野景点被博主们炒作成可以免费戏水的“网红打卡地”。尽管汛期以来,天气复杂多变,溺水事故频发,但记者调查发现,仍有许多市民前往这些野景点下水捞鱼,甚至将帐篷搭进河道中央,完全没有意识到背后潜藏的安全隐患。(据6月15日《北京晚报》)
网红野景点看似诱人,但背后往往危机四伏。前不久,浙江台州市黄岩区屿头乡布袋坑村石人峡内,两名驴友在横渡溪流时被冲走,被找到时已无生命体征。去年8月,在四川雅安雨城区鱼鳞坝网红打卡点拍照的游客突遇河道涨水,11人被洪水冲走。最终7人遇难。而类似的野景点伤人事故,几乎每年都在上演。
人类在大自然力量面前是渺小的。尤其是当前全国安全形势严峻复杂,汛期各类灾害多发频发,高危行业领域存在安全风险。一方面,未开发的网红野景点通常缺乏警示牌、防护栏等安全设施,交通也可能不够畅通,埋下伤人隐患;另一方面,一旦发生危险,很难及时救援。如此,网红野景点极容易沦为夺命险地。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着前车之鉴,但是有些危险景点仍挂在社交平台的推荐栏中。尤其是,旅游笔记引人打卡。加之,有的平台对此类推荐的纵容,很容易让网红野景点成为追捧地。对此,平台理当负起相关责任,如对未经过商业开发且存在高风险的旅游景点,平台有安全提醒义务和内容审核义务,否则平台及发布者均存在一定侵权责任。
整顿类似的网红景点也亟待重视起来。此前,应急管理部负责人就表示,要求督促地方对野景区、“网红打卡点”等纳入监管,加强安全提示和疏导。管理部门应当在有条件的野景点提供有序引导、安全监管,及时劝阻游客的危险行为。若不适合开放,应强化管理措施,杜绝游客擅自前往带来的安全隐患。
事实上,2022年,文旅部曾印发《私设“景点”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重点打击和治理未经相关部门许可,在一定的场所或区域,违规为游客提供游览服务、违规开展旅游经营活动等群众反映强烈的7类行为。对于管理部门,既需要管住安全,更不能忽视对借助野景点违规经营行为的治理。
对于游客自身来讲,须牢记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极端天气情况下应避免任何户外探险、涉水活动,消夏避暑游客和户外探险者还须理性出游。尤其是,对于一些未开发的景点,应少些追捧迷恋,万不可为了省钱或者寻求刺激,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伤害。总而言之,规避警惕网红景点沦为夺命险地,既要靠有效的管理治理,更需要游客的文明自觉、安全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