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泄露隐私,危害不小,但现在还有一种相较于“人肉搜索”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网络暴力行为,那就是网络“开盒挂人”。相比“人肉搜索”,“开盒挂人”更呈现出产业化的特征。(央视《焦点访谈》)
“开盒挂人”是一种新型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是指不法分子恶意公开他人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社交账号等个人隐私信息,煽动网民进行攻击谩骂。
“开盒挂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借助网络的匿名性,将曝光他人隐私作为自己宣泄情绪或取乐的手段;另一类则是通过“开盒”获取流量和粉丝,或是直接将其做成一门生意;还有就是一些机构为想“开盒”别人又不懂技术操作的人,提供专门的“开盒”服务,收取费用。不管出于哪种目的,“开盒挂人”都是违法犯罪行为。其暴力行为不仅在网络上,甚至在现实生活中,给受害者造成伤害。
杭州警方最近破获的一起“网络开盒”案件中,有一百多名受害者是网络主播。一名“开盒者”在清明节时,去“被开盒者”家附近,焚烧对方的照片,并做成视频在网上发布。去年,曾针对网络热传的虐猫事件发声、表态反对“处刑式虐待动物”的多位明星,如张馨予、赵露思、王一博等,其身份证、手机号、社保卡等个人信息遭到曝光。
相比其他网络暴力,“开盒挂人”有几个显著特征:一是情绪性,有些“开盒者”仅仅因为与对方意见不合,就网暴对方;二是精准性,加害者在精准掌握他人身份信息、住址信息、家庭关系等之后,对“被开盒者”精准网暴;三是组织性,“开盒者”往往花钱购买对方个人信息,然后组织煽动其他网民进行攻击;四是长期性,此类网暴行为大多是进行长期的私信骚扰、网上攻击。
“开盒挂人”现象,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个人信息贩卖黑色产业链,甚至有部分运营商、快递公司等单位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泄露公民个人信息,严重侵犯他人的个人信息安全。再加上“开盒者”公然侮辱谩骂他人,这些都可能涉嫌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乃至刑法。
2023年9月,《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发布。意见指出,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在公安部统一部署下,公安机关依托“净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整治谩骂侮辱、侵犯隐私等突出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从2023年5月到2024年5月,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网络暴力案件3100余起。
要指出的是,治理网络“开盒挂人”,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也是网络平台的责任。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公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规定》明确,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履行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健全用户注册、账号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监测预警等制度。该规定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网络平台掌握海量用户信息,要筑牢信息安全防线,最大限度避免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窃取用户隐私;对于公开曝光个人信息以及线上骚扰、攻击等行为,要强化预警和保护措施;同时要严防部分内部人员将公民的个人信息泄露、倒卖出去。至于网民遭遇被“开盒”后,要收集证据,并及时报警。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整治“开盒挂人”刻不容缓。唯有从源头清理“开盒挂人”生长的土壤,才能彻底铲除此类网络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