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高考结束,高三学子迎来“超长版”假期。有的同学完全放松下来,纵情玩乐;有的同学可能成绩不理想,忧心忡忡,焦虑自责……从紧张的备考状态到没有学业压力、等待学校录取,有些学生在心理上难以适应,这些都是高考后常见的表现,被称为“考后心理综合征”。高校老师与中学心理老师均表示,家长无需过度担心孩子的状态,大部分考生在考后“放纵”不久后,都能回归正常生活。老师们还结合实际,给出考后建议。□融媒体记者 陈森森 龚翠玲
合理需求,家长们不用过度担心
“我要睡个三天三夜,把过去缺的觉都补回来!”“出去散散心,感受一下大自然,太久没有感受到自由的感觉了。”……高考结束后,考生们正式迎来近3个月的“超长假期”,他们纷纷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想通过狂玩、狂睡、狂吃等方式迎接“解放时刻”。家有高考生的家长或许会发现,高考结束后的考生与考前大变样,秒变瞌睡虫、变成“大胃王”、变得不着家、懒散不爱动、情绪化……
高考后,考生们通常会有如多日“卧床不起”的瞌睡虫、食欲大增的“大胃王”、频繁聚会不着家,又或者天天窝在家看电视玩游戏、情绪捉摸不透、又或者爱探索未来,对未来干劲十足充满期待等表现。据泉州师范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邓岳敏介绍,不管考生在考后变得积极还是消极,都是正常的现象,不同性格的孩子会表现出不同的放松方式。考后的一两周时间,只要不是过分的要求,家长都可以满足。
邓岳敏还认为,考生经历约一到两周的放松后,家长可以适当地与考生沟通,引导他们关注志愿填报、做旅游规划、实习体验生活,或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感受自我的价值等。他强调高考后,填报志愿十分关键,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多了解志愿填报,有条件的也可以到目标院校走一走看一看,或者找专业的志愿填报咨询师做深入了解。考生们切忌因为想要追求自由、远离家里的掌控,盲目填写偏远地区的院校。另外,孩子高考后感到焦虑是正常现象。家长无需担忧,而应主动沟通,了解原因,帮助孩子摆脱焦虑。
适度引导,在行走中开阔视野
除了纵情玩乐外,不少考生在高考结束后也存在焦虑、迷茫的状态。在泉州市培元中学心理老师蔡文佳看来,这些都是“考后综合征”的常见现象,此类综合征一般表现为放纵型、焦虑自责型和迷茫型三种状态。“父母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及早发现其异常心理苗头,引导孩子释放压力,调节情绪,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蔡文佳提醒。
“适当地放松是应该的,但切记不能放纵,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规律的作息、合理的饮食,劳逸结合、有节有度,才能让身心得到放松和修复。家长也要适度引导和监督,不能任由孩子们随心所欲。”蔡文佳建议,考生应进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放松活动,例如有条件的家庭可以支持孩子出门旅游,在行走中开阔视野。也可以让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当义工、考驾照、健身等,度过一个充实的假期。
经过快节奏、高效率的紧张复习和考试后,突然放松下来,有些考生们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感觉生活无趣且迷茫,每天无所适从,这就是迷茫型学生的表现。蔡文佳建议家长可以与孩子沟通谈心,了解他们的疑惑与迷茫,帮助他们找到感兴趣的、擅长的事物,也可以借此与孩子探讨一下他们喜欢的专业与择校想法。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利用假期学习做家务,为大学独立生活做好准备。
此外,家长也要注意可能出现明显心理问题的孩子,比如长时间感到焦虑不安,过度自责,不愿交流,喜欢独处,情绪低落,烦躁易怒,睡眠不佳,或者性格有明显改变等,应及时到心理专业机构咨询,以便及早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以健康心理对待人生中的重要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