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亚鸿
夏日的一个清晨,我突然来了兴致,想带着相机到外面随便逛逛,拍拍风景。
从我家附近的后茂路口出来,沿着少林路北侧往西走,路上行人稀少,微风吹来,很是清爽。没走多远,耳边忽然传来一阵蝉鸣声,仔细一听,发现是从前面的北渠传来的,于是,我便顺着一处台阶往下来到渠边。
由于从事的工作与水利有关,我对北渠有着更深的了解,被泉州人亲切称为“生命渠”的北渠,如今周边整洁,渠水清澈,渠道两旁还种植着密密麻麻的垂柳,犹如两排守护“生命渠”的绿色卫士。那阵阵蝉鸣也正是从这些柳树上发出来的,显然这里幽静的环境很适合蝉栖息。
此时附近没有什么人,蝉鸣声愈加清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声声诠释着夏日的情调,犹如一首动听的夏日交响乐,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愉悦感。我这时也想起了一些与蝉有关的儿时趣事。别称叫做“知了”的蝉,据说是因为发出的叫声听起来像在说“知了,知了”而得名。但是在我的南安老家,蝉却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加贼”,直到现在我仍然不知为何给它取这个不好听的称呼。相比于安静地聆听蝉鸣,小时候一到夏天,捉蝉才是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做的事。那时的我们经常爬到树上捉蝉来玩,玩累了再将它们放飞,让它们“放声高歌”。不过想要捉到蝉并不容易,既得眼观也要耳闻。就算能准确地辨别叫声传来的方向,分工合作去围捕,也不一定能抓得到蝉。估计是因为当时要闻声捉蝉,那些带有浓浓“乡音”的蝉鸣,便不知不觉地留存在我的童年记忆里。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一直很想拍几张蝉的照片留作纪念。此次正好偶遇,我赶紧拿起相机走向一棵柳树,谁知不小心触碰了快门按键,发出的“啪啪”响声一下惊动了树上的蝉,它们瞬间成群结队地从柳枝上和柳叶上飞起,四散而去。我惊讶于树上居然栖息着这么多的蝉,也为来不及抓拍照片而懊恼。抬头不经意一瞥,突然发现还有一只蝉停留在柳枝上,我连忙悄悄地靠近,这只蝉一直纹丝不动,仿佛知道我不会伤害它似的。我赶忙举起相机,一连从几个不同角度抓拍了几张它的照片。而直到我走开时,那只蝉还静静停在枝头。
离开北渠后,蝉鸣声也越变越弱了,我忍不住停下脚步,打开相机浏览刚刚拍下的照片,看着看着,我想起了宋朝诗人杨万里那首咏蝉诗:“荔枝叶底暑阴清,已有新蝉一两声。荷露柳风餐未饱,怪来学语不分明。”诗中恰是用“新蝉一两声”来渲染仲夏的独特景象,使人读过之后仿佛能直观地感受到清爽的夏日氛围。而诗人以“餐未饱”和“怪来学语不分明”来形容蝉的叫声,不仅生动有趣,也富有生活气息,让人不由得对夏季的自然风光心生向往。
夏日听蝉鸣,不同的人会从中品出不同的“滋味”,正如我喜欢杨万里的咏蝉诗,喜欢在生活中捕捉尽情“歌唱”的蝉,在我看来,夏日里特有的自然之声就是蝉鸣,有蝉鸣的夏天,才更热烈奔放,也更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