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来到泉州,随意穿过一条巷,穿越的可能是千年历史;随遇体验一习俗,检阅的可能是宋元传承;随缘遇到一男女,扑面的可能是古道遗风……踏上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就仿佛步入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
身处泉州,所闻、所见、所体验,见人、见物、见生活,有血、有肉、有灵魂。闽南文化在此发祥、富集,海洋文化在此孕育、发扬,历经千年,传承有序,以民俗、信俗、衣俗等融进泉州人的生活方式里,至今熠熠生辉,并焕发着新时代的魅力与光彩。□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图片来源:除署名外为本报资料图片)
千古风华闽南之城
“海丝”风韵处处可见
泉州,藏着纯粹而又传统的中国,这里的生活最有闽南味。
这里的人们操着一口被称为“古汉语活化石”的地道闽南语,听着被称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的南音,看着“宋元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练着“阵法武术活化石”的泉州刣狮、传唱着“闽南文化活化石”的泉州歌诀……一个又一个的“活化石”诠释着以泉州为发祥地、核心区、富集区的闽南文化之丰富积淀、深厚根基和独特魅力。
这些积淀,源于历史上在泉州频繁发生的文化交融。中原汉人多次南迁,不断推动中原文化与闽越遗民文化交融,促进闽南文化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作为闽南文化发源地的泉州,逐渐奠定了其在该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闽南文化在泉州获得了更丰富的多元因素。泉州曾长期作为福建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一千多年的时间内相对安定,让闽南传统文化于此得以保留、传承、升华。
如今,国潮兴起,“新中式”旅游走红,人们惊讶于泉州国潮元素之丰富、传统保留之完好: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拍胸舞再现古闽越遗风,国家级非遗民俗嗦啰嗹源自汉代以来宫廷采莲古乐舞,国家级非遗习俗泉州闹元宵习俗(泉州灯会)源于中原、兴于唐宋……一项项非遗世代相传,永不褪色。
每逢泉州民间踩街游艺时,人们又惊叹于“艺阵”之丰富:火鼎公婆、车鼓弄、妆阁、龙阁、宋江阵、舞龙、舞狮、掷铙钹、彩球舞……每一个“艺阵”都能寻到自己的历史渊源。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宋元时期,来自世界各地的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印度正教等)、文化、艺术等,得以在此地无拘束地交流融合。妈祖、真武大帝、通远王和广泽尊王、关帝、保生大帝等各种信俗传遍闽南,迁播海外。
泉州人的日常生活习俗,无论是传统嫁娶、寿诞礼俗、祭祖,还是逢年过节的灯会、博饼、赛龙舟、泼水捉鸭等民俗,无不流行于闽南,成为两岸同胞、世界闽南人的共同文化基因。
泉州,是一座向海而生、向海图强的城市,多元而包容。
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为泉州提供了崛起、繁荣的机会。这里曾是“东方第一大港”“光明之城”,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千百年来,这座城市看着人们从泉州港走向世界,又将世界各地的风物见闻带回这里。无数往复之间,纷繁文化的碰撞、交融,被这座城市一一吸收,形成了它独特多元的特质。博物馆里,镌刻着阿拉伯语、拉丁语、梵语等不同语言的文物,静静诉说这个城市对不同文化的兼收并蓄;都市街头,中式古厝与南洋骑楼交错林立,清净寺与关岳庙“比邻而居”;乡村山野,番仔楼与闽南古民居交相辉映,故园乡愁与“海丝”记忆互相牵绊,中式美感与西方色彩完美融合。
“海风千万里,不如花开四季簪。”当今大红大紫的簪花围也是文明碰撞交流的产物。簪花围传承于中国古代佩戴的头饰,所用到的素馨花、含笑花等品种则来自阿拉伯国家。
泉州是海的城市,泉州人是海的儿女。这些闽南文化、民俗的光芒,随着海洋商贸迁徙、传播,跟着向海而生的泉州儿女扩展到世界各地。
“活态”传承闽南原味 传统现代和谐共生
泉州,是一座古今交融之城,过去的时光,仍在今日的时钟内部滴答作响。闽南文化的民俗、信俗、衣俗等在这里活态传承,让今人借此窥见千古风华,感受宋风古韵。
保护好非遗和闽南文化生态,就是守住泉州文化的根、闽南文化的根。深爱这片土地的泉州人,也在以他们的方式小心呵护着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守护着千年的文化传承。
近年来,泉州重视对非遗的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通过非遗瑰宝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推动非遗活态保护、活态传承,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使之保持活力、魅力,让更多人共睹其风采。
非遗保护,在泉州已制度化、体系化。从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评审管理制度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泉州世遗保护管理条例,泉州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推动非遗保护、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目前,泉州拥有22个世遗点,6项世界级非遗、36项国家级非遗和128项省级非遗、262项市级非遗,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
为了让闽南文化讲起来、走出去、传下去,泉州持续推动闽南文化进街区、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等,建设一批非遗传习所、传习基地,培养一批懂泉州、爱闽南的高素质文化群体。同时,生成一批闽南文化、文旅、研学、休闲、制造项目,持续做大非遗经济,创新打造非遗产品和特色品牌,各类非遗产品在线上线下均可轻松购得。在“正音书院”文化会客厅,在泉州非遗馆,在各非遗传习所,在市井街巷各个文化场所,泉州的非遗展演、展示,可观、可触、可感,“活态”活跃在市民和游客身边。
如今的泉州,每一个重要节日,都是闽南文化的一次狂欢。今年春节“十龙九子”红透全国,传统文化与闽南文化相得益彰;元宵花灯点亮全城,民俗踩街万人空巷;“五一”小长假,“闽南美好生活嘉年华”系列活动上演,海丝泉州戏剧周、非遗体验、文博展览、古城漫步、闽南美食展,国潮泉州、宋风古韵尽显风华;端午期间,全城百项文旅活动精彩上演,“龙舟赛季”轮番竞渡,水上捉鸭、海上泼水、闽台对渡,端午习俗、非遗活动琳琅满目……戴簪花、逛世遗、赏非遗、品美食、观民俗、扮惠女、看武术,泉州让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泉州,就是这样一座既有传统文化,又有都市繁华的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烟火气息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方方面面交融,让泉州既古韵又新潮。文化繁荣与民众的美好生活互促共融,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人气。
宋风古韵醉倒万众 “出圈”“出海”走向世界
如今的泉州,前来感受千古风华、宋风古韵,体验民俗文化的游客络绎不绝。此起彼伏的惊呼赞叹、欢声笑语与古城的非遗、风土人情相互辉映,人们在这里与过去对话,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长河。
从易中天、郑强、白岩松、方文山、俞敏洪、徐则臣、米卢等文体名人,到赵丽颖、李现、李沁、佟丽娅、白鹿、陈坤、黄渤、张天爱、张俪、任贤齐、周雨彤等一众明星;从世界政党智库学者考察团、摩洛哥文旅经济代表团、台港澳青年访问团、全国各界美食精英团到“中国有约·相约福建”2024年国际媒体采访活动、俄罗斯媒体代表团、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和自媒体人组成的采风团、“一起看中国”福建行中外媒体采访团、香港时评员及传媒人士团等等,一位位名人、明星,一个个考察团、采风团纷纷来到泉州,一探究竟,感受闽南文化魅力,将了解泉州作为了解闽南、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泉州底蕴深厚的闽南文化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不仅被人们争相体验,更被影视综艺节目青睐,电视剧《春色寄情人》《焕羽》《隐瞒之事》《围猎》、综艺节目《中国有滋味》《追星星的人》《三餐四季》《出发吧探行海丝路》《好样的国牌》、央视直播《美好生活拼出来》、杂志《上城士》《红秀GRAZIA》《费加罗》等均到泉州取景,将泉州的烟火气、文化气、国潮气带给更多人,让这座“活”在文化遗产里的城市陶醉更多人,历史感、亲切感、慢生活、沉浸式,“你只要热爱生活,就一定会爱上泉州”。
将向外发展、向海而生植入基因的泉州,不断积极主动“走出去”,将闽南文化、非遗、宋风古韵带给全国、带给世界,不断“出圈”“出海”,持续进行文化交流与碰撞。
在国内,“百城千团万人海丝游”携带“泉州特色文创行李箱”奔赴上海、南京、哈尔滨等各大城市进行巡回非遗快闪展演,将泉州民俗文化盛宴送上门。
在伦敦手工艺周,南音、簪花围和福船、石雕等风靡泰晤士河南岸;在巴黎,蟳埔簪花围在埃菲尔铁塔以下“中式美学”惊艳时尚之都;在悉尼,木偶头、金苍绣等非遗作品尽显泉州民俗风情;在巴厘岛,蟳埔文化秀成为服装设计时尚新力量;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保加利亚加布洛沃,泉州花灯、泉州刻纸DIY,高甲戏、提线木偶戏、火鼎公婆、簪花围体验等特色项目引得叫好声不断,为当地活动添上极具闽南味的一笔……
泉州魅力,热辣滚烫;泉州体验,令人兴奋。属于泉州的精彩故事,还将不断上演。属于闽南文化的高光时刻,还将持续到来。传奇泉州,魅力闽南,请您尽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