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通报的一起教学差错,引起网友热议。此前,该校任课教师俞莉原计划给2019临床医学班级上课,她因故未能按时到教室。据事后通报,这是因为她之前在医院参与了一位病情危重儿童的紧急救治工作,该患儿存在生命危险,需要立即处理。这一系列救治行为导致她上课时间迟到29分钟。
令人费解的是,尽管俞莉在处理完紧急情况后立即赶往教室,完成既定的授课任务,但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仍根据其内部规定,将此事认定为“教学差错”,并作出处罚,包括:扣发其当月奖金2000元、全院通报批评以及取消其本年度评优评先资格。
这一处理结果遭到社会广泛批评。毫无疑问,规则需要严格执行,但是,在坚持规则的同时,是否意味着我们也只能忽视特殊情境以及规则背后的初衷与精神?
维护教学秩序和规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保证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基石。教学规则的设立旨在为师生营造一个稳定、有序的学习环境,确保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对教学规则的重视,体现了对教育质量和管理规范性的追求,出发点是好的。
然而,在坚持规则的同时,也要考虑具体情况下的特殊需求,使决策更加合理和人性化。俞莉老师因紧急救治病重儿童而短暂延误上课,这一行为正是医者仁心与职业精神的体现,是救死扶伤这一医疗行业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规则不应成为阻碍履行天职的绊脚石,而应服务于更高的人道主义原则。
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最初处理结果,揭示了在实际操作层面,教条主义成为制约道德责任的枷锁。这引发我们去思考一个核心议题:如何既让规则具备刚性,以维护必要的秩序,又不失人性化,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境,特别是那些关乎人道主义与职业使命的抉择时刻?
首先,规则的制定应融入人性考量。规则不应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应是带有温度的指导原则,充分考虑到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特殊状况。在制定规则时,不妨加入明确的伦理豁免条款,对那些在紧急情况下不得不违背常规程序,以履行更高道德责任的行为给予理解和保护。
其次,允许在不违背基本规则的前提下,考虑实际情况,根据具体情境做出合理判断。对于像俞莉老师这样因履行救死扶伤职责而产生的“违规”,管理层应有机制迅速介入,基于伦理考量做出更加人性化的处理决定,而不是简单机械地予以惩戒。
再者,加强规则教育与价值观引导的结合。确保每一位职员不仅明白规则的内容,更能深刻理解规则背后的意图与精神,认识到在特定情境下道德与职责高于一切,让“生命至上”成为所有决策的出发点。
最后,建立反馈与修正机制。任何规则体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反馈不断调整优化。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及其他机构应吸取教训,定期评估规则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确保规则体系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
此次事件提醒我们,应该在规则设计与执行中融入更多的人性考量,确保规则既有刚性以维护秩序,也有温度以呵护人性,最终形成一种既能保障规则正常运作,又能激励高尚行为的制度环境。一言以蔽之,捍卫制度刚性并非拒斥“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