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专业社工力量,对困境儿童实施关爱帮扶;探索完善晋江收养评估制度;实现全市村(社区)儿童之家全覆盖……这是今年以来晋江民政系统做好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部分“剪影”。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以来,晋江市民政局聚焦“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工作要求,围绕工作职责、主动谋划、创新思路、综合实践,积极构建、完善未成年人福利和关爱服务体系。
□融媒体记者 张晓明 通讯员 陈泉源 文/图
筑梦童心
为困境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困境儿童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救助,也需要心灵的抚慰。
“我带上4D眼镜,遨游在神秘的大海里,看到了数不尽的海洋生物。”“我探索了遗传基因的秘密,真是太神奇了。”不久前,以“情暖童心·点亮微心愿”为主题的晋江市困境儿童圆梦微心愿活动在晋江市科技馆举行。社工们精心为12名儿童准备了篮球、书籍、魔方、积木等专属的微心愿礼物。
不断探索困境儿童保护服务的新模式。上个月,晋江池店镇“童心协力·为爱成长”福蕾行动计划项目启动,为池店30名困境儿童提供日常关爱、危机介入、精准帮扶、心理辅导、假期关爱、能力提升等多方面服务。据悉,晋江已打造3个福蕾行动计划试点乡镇(西园街道、磁灶镇、池店镇),并逐步全市推广,实现儿童福利保障和关爱服务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常态化。
“建立‘专业社工+儿童主任’双向联动机制,为困境儿童提供探访关爱、结对帮扶、心理疏导等服务。”据晋江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该局积极开展困境儿童关怀服务,引入社会组织、社工和公益慈善力量等参与未成年人保护,联合社工机构开展“与爱同行·点亮星空”“点亮微心愿·童心梦”等关爱活动,为百余名困境儿童实现微心愿;同时,进一步完善结对帮扶、慈善捐赠、爱心捐助、公益创投等形式,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和帮扶更加精准化、常态化。
“智数”赋能
兜牢困境儿童保护网
聚焦应享尽享要求,晋江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建立“一人一档”,常态化跟踪服务,通过民政、司法、卫健、公安等部门统筹联动,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构建大数据平台和数据模型,推动困境儿童保障对象应享尽享,形成“部门联合+信息整合+模型匹配+二次核验+精准保障”的完整闭环。
近年来,晋江市民政局大力提升基层关爱保护能力。通过夯实工作队伍建设,实现全市村(社区)儿童之家全覆盖,按照“分层级、多形式、全覆盖”的原则,结合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稳步推进业务技能培训。同时,借助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指导村(社区)进一步摸清儿童底数、年龄结构、区域分布等基本信息,将儿童关爱保护资源下沉至村(社区),纳入网格工作清单,实现困境儿童主动摸排上报,为关爱服务力量调配和帮扶资源整合提供基础支持。
落细落实 关爱救助兜底保民生
晋江向来是一个不乏爱心和情怀的城市。
5月6日,晋江市救助站先后走近两个特殊的孩子——15岁的小智(化名)和9岁的小乐(化名)。他们背后的故事,让救助站每个人都心酸不已。在被救助的日子里,工作人员成了两个孩子的临时家人,他们买来玩具、书籍,陪孩子们聊天、讲故事,给予心理辅导。在回程的路上,两个小孩的脸上笑容灿烂。
身处晋江市育婴院,被细心粉刷装饰过的暖色调墙壁环绕,你会感受到满溢的温馨与爱。在这里,保育员们用朴实的爱滋养着无家可归的孩子,来自四面八方的爱经常汇集而来。晋江市民政局通过探索完善晋江收养评估制度,印发规范性文件《晋江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收养评估工作的通知》,通过设立初步筛选程序、明确寄养家庭优先权利、增加《收养申请人评估附加分指标》、规范融合期特殊情形等内容,规范收养流程。
据悉,晋江民政坚持“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做好流浪乞讨未成年人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危险传染病人的救治工作;把未成年人与其他救助对象分开,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及其他事项;对残疾、受到伤害或有心理问题的,积极进行医护和康复;通过公开招标方式购买专职社工服务,设立个案辅导室,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情感抚慰、陪伴支持、文化和法治教育等专业社工服务,重点培养流浪未成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基本生活技能和亲善社会人格,帮助流浪未成年人更好地回归家庭和学校。
创新模式 给“星星童年”点亮一盏“心灯”
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在遥远而漆黑的夜空中独自闪烁。
小棋(化名)是一名患有精神二级残障的自闭症儿童,因幼时父亲不愿让其进行专业康复治疗且伴有家暴导致病情恶化,受到刺激或饥饿时会暴走甚至自残,目前与母亲、弟弟共住廉租房,每月仅靠特困补贴勉强维持生活。
社工创新服务机制,以“线上+线下”等方式精准识别其需求,一方面广泛搜寻合适机构帮助小棋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另一方面链接资源,帮助小棋妈妈参与就业培训、熟悉居住环境、获得兼职机会;还对小棋妈妈开展喘息服务,缓解其压力,并为小棋弟弟申请就读幼儿园,解决小棋妈妈的“看护难”问题。经过共同努力,小棋改善明显,对外界沟通有了较大的反应,妈妈也看到了未来生活的希望。
“星星的孩子,我们来守护”。在晋江市民政局、西园街道办事处的支持和指导下,西园街道作为福蕾行动计划试点乡镇之一,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核四元”的服务推进机制,即以社会工作者为核心,社区和社区公益慈善资源联合供能,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协助实务的多要素联动“赋力”模式,为像小棋一样的“星星们”点亮了一盏盏爱和陪伴的“心灯”。
专业“破壁” 实现未保关爱“边角覆盖”
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被放弃的灵魂。
小雯(化名)听力二级残疾,初二在读,低保户,父亲早年过世,母亲、哥哥都是聋哑人。说着正常人不太能听得懂的语言,靠助听器才能与外界交流的她,自卑、迷茫,被同学歧视、嘲讽,学习没有动力,成绩差、社交度低,最终辍学。再加上家庭关爱缺失,被贴上“叛逆”标签的小雯,多次尝试轻生,在其手臂上留有一道道自残的疤痕。
社工小林的“执着”,给了小雯姐姐般的关爱和陪伴。不仅邀请、鼓励、带领她参加未保站组织的各种活动,引导她拥抱生活和明天,还链接心理咨询师和小雯聊天、疏导,打开她的心结,并“赋能”妈妈,共同营造“爱的氛围”。根据小雯的喜好,在保持学习的同时,链接专业老师和机会,让其学习美甲、收银等技能,为未来的生活储备能量。如今,性格变得阳光的小雯是未保站最积极的小志愿者。
安海镇未保站在未保工作开展过程中,逐步打破专业壁垒,推动“社会工作、家庭教育和心理疏导”等多专业的优势互补、互促,强化专业技术之间的有机联动;并在晋江市民政局和镇党委领导下探索项目执行要素重组,如专业、人员、资金、物资、技能、阵地等,进一步落实“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断强化资源效能,实现区域内“未保资源”聚合,让项目的服务属性充分凸显,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人的严密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