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的贺信中要求,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加强产权保护,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专精特新,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的中小企业,掌握着关键核心技术、有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市的支柱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为泉州经济稳定增长、满足就业需求担当重任,但也亟需吸纳科技创新成果,实现转型升级。
6月21日,十三届市政协常委会召开第十二次会议,就“创新发展‘晋江经验’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梯队”进行协商议政。
会上,市政协副主席黄世界代表课题组作主题发言,认为必须创新发展“晋江经验”,立足于泉州产业实际和资源禀赋,构建多层次梯度培育体系,创新空间、技术、资本、市场、人才、管理、服务等全要素保障政策。与会政协委员作重点发言,他们说案例、摆事实、出对策,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场全方位、多角度的建言献策。
观点在碰撞,思想在交融,共识在凝聚。本报摘取他们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融媒体记者 吴丽娇 通讯员 陈森淼/文 陈晓东/图
主题发言
专精特新企业是未来产业链的重要支撑,是强链补链的主力军。
“创新发展‘晋江经验’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梯队”确定为今年市政协议政性常委会协商课题后,市政协高度重视,迅速成立课题调研组,在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我市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梯队现状、问题和短板,立足我市产业基础提出5个方面19条对策建议,同时形成调研主报告及22个子课题报告。
(一)夯实产业基础,建立梯队培育工作格局
要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重,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重、培育和服务并重。
●明确路径,摸清产业家底。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凝练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构建梯度培育体系,坚持分级分类梯度成长。
●突出重点,构建生成机制。坚持一手抓基础,一手抓提升,不断壮大企业总量,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行动,建立“小升规”分级培育机制。
●数字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型产业组织形态,支持中小企业因地制宜实施数字化转型,加强塑造企业数字资产价值。
(二)打造特色园区,促进企业集聚融通发展
聚焦园区产业定位和生态体系建设,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发展。
●打造“专精特新”小微园、专业园,推进创新要素进园区,形成“一园一特色、一园一体系”。
●围绕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方向,筛选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招商库,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入园聚焦发展。
●精准招引“专精特新”企业,重点抓产业招商、回归创业、资本招商。
(三) 强化创新驱动,激活提升企业内生动力
加大技术、市场、人才、资本、管理等创新全要素的支持力度,为“专精特新”企业赋能。
●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支持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揭榜挂帅”制度。
●强化人才资源支撑,用好现有各项人才政策,积极扩大供给,促进产学研协同,加大培训力度,落实政策保障。
●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持续引进赋能作用大、支撑引领能力强的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在异地或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推动工业设计进园区。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解机制,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高质量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加速形成泉州市知识产权集聚区。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石油化工和新材料等为重点,加快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基地;加快设立“泉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丰富创新产品应用场景。
(四)创新科技金融,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超越
统筹各项支持政策,创新开展“投、贷、保、债”等综合联动金融服务模式。
●提升信贷支持力度,推进科技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打造梯队递进的专属金融产品。
●畅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挂牌、上市;探索设立“资本市场联络员”制度;为企业提供天使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面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支持。
●完善多元融资增信机制,发挥好政府风险补偿金作用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信作用,推进科技保险服务。
●用好技术创新基金“白名单”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研发投入融资支持力度;加大“专精特新”企业信贷投放。
(五)优化政策环境,精准有效服务企业发展
强化统筹协调,提升各方工作协同效率,提升政策知晓率、可及性、获得感。
●强化系统政策支持,加大整体部署、协同推进和督促指导力度;增强政策合力;落实财政奖补政策,形成叠加效应。
●创新空间要素保障,用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政策红利,给予“专精特新”企业在土地公开出让、用地入市、产权分割、不动产权办理方面一定的优惠和倾斜。
●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建立专精特新“绿卡”制度;加强行业科技服务,提供“贴身管家”服务;完善“线上+线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服务网络。
●凝练专精特新“泉州模式”,深入挖掘宣传泉州“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特色、亮点和成就;创新推出泉州版“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指标体系。
委员发言
聚焦新质生产力
打造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新优势
□高岱乐 洛江区政协委员 福建省铁拓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发展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重要载体是产业。近年来,洛江区瞄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方向,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积极培育壮大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但也存在着总体规模偏小、集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建议:要壮大总量,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库和动态管理机制,力争2024年全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2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以上。要打造载体,支持专精特新龙头企业打造专属园区、改造提升现有园区,并在落实优质企业入驻园区促进增产增效13条措施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每年兑现奖补1500万元以上。要数字转型,深入实施智能制造数字赋能三年行动,鼓励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融合应用数字技术。要优化服务,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导向作用,对获得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补足短板弱项
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庄国阳 市政协委员 南安市政协主席
当前,各地对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越来越重视,国家评定标准提升,申报竞争激烈。中小企业科研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升级缓慢,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建议:一是分类施策,力争培育措施精准高效,进一步优化细化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方案,建立扶持做强专精特新企业的长效机制,建立跨部门工作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二是激励创新,推动校企成果务实嫁接,建立与企业产值、研发投入等生产经营情况挂钩的创新激励机制,尤其是针对科创薄弱的中小企业,加快建立校企院企重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协同机制。三是数智赋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针对体量大但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少的主导产业,绘制转型升级路径等。四是厚植生态,引领专精特新集群发展,致力构建“雨林型”产业生态圈,重点打造南翼新区。
推动泉州生物医药产业
由传统向“专精特新”发展
□刘接卿 市政协委员 华侨大学医学院教授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创新型和高附加值产业,其“专注市场细分”、“精益求精”、“独特疗效”、“不断创新”的特点与“专精特新”政策的理念不谋而合。通过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可以进一步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人们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建议:专业化方面,要加快建设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精细化方面,要建设现代医药产业体系,提升创新产品产能支撑能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特色化方面,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遴选“泉州标签”产品重点培育,招引特色企业。创新化方面,要探索医工联合发展,探索“BT+IT”(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新路径,加强金融支持,强化政策保障机制。
激发创新活力 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林希璇 市政协常委 台盟泉州市委会副主委
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是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发展格局下提升现代化水平的有力举措。关键在于创新,那么如何激活创新活力?
建议:一是培育体系“打造梯队”,构建我市中小企业创新“金字塔”。二是推动科技投入“多元增长”,减轻我市中小企业创新“重包袱”,可专门设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项目,加快运作市科技创新天使基金。三是推动创新主体“集聚裂变”,孕育我市中小企业创新“弄潮儿”,可支持头部企业联合科研机构、高校共建创新“链主”,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四是科技服务“激发潜能”,突破我市中小企业创新“卡脖子”问题,整合、重组和优化我市现有科技资源对中小企业开放。五是成果转化“释放动能”,检验我市中小企业创新“含金量”等。
打造园区产业生态
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发展
□吴剑芳 市政协常委 福建兴业东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去年,泉州打造首批15个专精特新园区,招引优质中小企业入园发展。但园区的创建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生态仍有不少提升空间。
建议:建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打造“四链”融合的园区产业生态,为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培育夯实发展土壤。 一要深化产业链协同,培育企业集群梯度,鼓励推进“龙头项目+专精特新”产业联合,建立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培育库。二要强化创新链支持,打造技术共享平台,构建园区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创新基础设施公共平台,打造研发测试技术服务中心等。三要优化资金链服务,强化科技资本赋能,建立金融服务平台,深入实施梯队培育上市行动,完善融资供需匹配机制。四要加强人才链建设,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推进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引育,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育服务平台等。
金融活水来浇灌
专精特新企业“加速跑”
□王锦延 市政协常委 民盟泉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如何更好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有效的金融支持是一个重要手段。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政府更要重视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有潜力的中小民营企业。
建议:要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工作,建立健全有效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和规范的评估流程。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多层次产业基金体系,在总投资资金量、投资项目数量方面加快发展步伐。进一步完善金融科技的应用,完善供应链金融服务。要善于使用资本市场支持,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高效的融资渠道、创新的金融产品、精准的风险管理和便捷的资本市场融资等,推动更多优质中小企业成为专精特新企业。
加快培育专精特新特色园区
□赖兵莲 市政协常委 九三学社泉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泉州专精特新园区着力打造以招引、培育、集聚和服务专精特新企业为主要功能的特色化平台载体。从眼下来看,我市专精特新特色园区的创建还处于起步阶段。
建议:一是加强园区顶层设计,加快出台《泉州市专精特新园区认定和管理办法》,编制《泉州市专精特新园区发展规划(2025-2035)》和园区空间规划。二是健全园区运管机制,打造高质量的园区主体,建立园区协同招商机制,搭建园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三是提升园区创新能级,组建园区企业雁阵梯队,构建多层次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园区成果转化常态化机制,建立园区智能化产业服务平台。四是优化园区要素供给,实施要素资源差别化配置,加大金融创新供给,加快园区产业人才集聚等。
建立联合护企快速联动机制
□陈朝晖 市政协委员 福建省万维区块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联系着千万家庭。当前,我市的专精特新企业面临诸多法律法规方面的困境。
建议:建立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联合护企快速联动机制,整合公安、法院、检察院、市场监督管理局、税务局等相关资源,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保护和支持。具体要坚持联动联合,完善体制机制,制定明确的各部门联合反应机制,成立跨部门的工作组(办公室),定期开展跨部门的联席会议,设立热线或在线平台等。要聚焦互联互通,优化保障服务,设立专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市场监督,鼓励部门之间的交叉培训和学习,开展联合培训活动等。要着力协同协作,促进高质量发展,可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创业孵化生态圈。此外还要注重引领引导,构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等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