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火一般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躲在空调房里读书,便是一件最惬意的事了。不经意间读宋代僧人释智圆的诗:“结蒲为扇状何奇,助我淳风世罕知。林下静摇来客笑,竹床茆屋恰相宜。”想来这位诗僧对蒲扇情有独钟。
蒲扇曾是百姓夏日必备的消暑纳凉工具,它由葵树叶子制作而成,所以也叫葵扇。制作蒲扇时,把割回来的葵树叶子晾干,剪去叶子周围的多余部分,洗净后整形,把叶子的褶皱拉平,再用重物压。制作好的蒲扇大小不同,形状各异,有呈心形的,也有半圆形的。质地轻盈,细细闻来,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蒲扇虽然好用也有它的不足。它的边缘非常脆弱,稍不注意就会破裂,小时候常常看到母亲把买回来的蒲扇,用旧布条沿着边缘缝上一圈,这样既耐用又好看。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也不是人人都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蒲扇,每户人家有一二把蒲扇已经算是不错了,根本没有我们小孩的份。我们只有自己动手,找一张硬板纸,把它剪成方形或者圆形,然后找一根筷子,一端用刀劈开,夹住扇面,再用针线把它固定,这算是我们儿童专用“扇子”了。
那时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不起眼的蒲扇,它的用途还真不小呢!记得儿时的夏天,院子里的人们,干完活满头大汗,迫不及待地拿起蒲扇不停地摇,摇来一缕清凉,顿时神清气爽。走在大街小巷,或者菜市场,大多数人手里都拿着一把蒲扇,边走边摇着扇子。一边和卖菜的小贩砍价,一边摇着扇子。烈日当头时,用它遮阳,恰巧遇到下雨,就用它遮雨,可谓是“干湿两用”。
夏天的傍晚,虽然温度有所降低,但屋里依然像热气腾腾的蒸笼。邻居们把餐桌搬到了院子,于是院子就成了露天“大排档”。苍蝇也不甘错过美味佳肴,闻风赶来。见状,孩子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借助蒲扇的“威力”,拿起“武器”哗哗几下,苍蝇落荒而逃。而母亲一手拿着扇子,一手拿着筷子,一会对着左边的孩子摇几下,换个手对着右边的孩子摇几下,一餐饭下来,累得汗流浃背,可母亲的脸上总挂着慈爱的笑容!
夜幕降临,月亮爬上了枝头,洒下一地银辉,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总算闲下来,坐在院子里,手里摇着蒲扇,谈笑风生,纳凉闲聊。边聊边不断地用蒲扇拍打着身体,不让蚊子有可乘之机。
家里有门板的邻居,会毫不吝啬地在院子里搭一张床,供孩子们睡觉,孩子们挤在一起,仰望天空,哼着歌谣,时不时发出“啪嗒、啪嗒”的响声,原来是母亲在为孩子驱赶蚊子。玩着玩着睡着了,母亲的蒲扇还在左右来回摇啊摇,不知为孩子摇出了多少个温馨的梦境,这美好的夏夜,似一首永远唱不罢的童年歌谣!
如今蒲扇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蒲扇带来的那份清凉,那份母爱,永远镌刻在我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