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中,灯光下,伴随着茶杯中缕缕升起的水气,我总是在不经意间想起了我的爷爷。记得1984年我还在读小学五年级,课堂上老师正在讲授丹麦童话家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突然邻居一女孩子去教室门口叫我,对我说“你爷爷去世了”。我先是一蒙,然后赶紧跑回书桌收起书本,背上书包赶往家里。
爷爷是清光绪年间——1907年农历七月初七出生的。因为家境贫寒,家中无力供他读书,爷爷连一天的学都没有上过。他为了养家糊口,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抬过轿,踩过三轮车,帮人家挑过书,做过盐工,上山下海,按照奶奶的话来讲,他是肩膀当路走。爷爷虽然不识字,但为人厚道正直、勤劳朴实,得到乡里乡亲的一致好评。因为尝过没文化的苦头,他的脑海里有着“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中国农民最朴素的理念,就算家里再穷再苦,也要勒紧裤腰带供三个孩子读书。后来我父亲他们兄弟三人皆有了正式工作,这在我们村里面可不多见。
在那个物资特别匮乏的年代,爷爷的生活过得十分艰苦,穿着简单的粗布衣裳,一日三餐总是麦糊配咸菜或者咸鱼脯,偶尔我的爸爸、姑姑他们能买来两个浮粿或一个肉粽给他吃,就算是改善生活了,他会高兴好几天的。有时他舍不得吃,让给我们吃,那时年少无知的我,还会跑去找他讨几角零花钱,现在想起了实在心酸。记得爷爷平常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唯一的喜好就是偶尔抽上几口旱烟,只见他拿着那只不知从哪里弄来用树枝做成的烟斗,轻轻地吸上几口,再把烟雾慢慢吐出来,最后俯下身子将烟斗在地上敲了两下,把烟灰弹掉,一天如此重复好几次。有时心情好的时候,他会捋一捋他那花白的胡子,跟我们讲他年轻的时候如何一个人挑一百多斤的货物,而且中间很少停歇,从枫亭挑到老家来卖;还曾在路上遇到坏人找碴,一人手持扁担单挑数人的场景等等。分享和回味当年如何的勇敢,老人家脸上总会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我想,要是现在爷爷还在的话,那该有多好啊!我们可以好好地孝敬他老人家了。可是世间的很多事容不得假设,容不得如果,总会留有遗憾的,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我们全家族都在继承着爷爷传承下来的好家风好家教,那就是忠厚老实、勤劳勇敢,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我以为,这是我们对爷爷他老人家最大的孝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