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春,有“藏金不如藏熟地”之说。当下是永春九制熟地制作的准备时期,返乡创业的“90后”青年张文筑也正准备着新一轮九制熟地的制作。
遵循古法炮制,传承岁月瑰宝。“立夏后,我们就会开始清洗生地,进行晒干备用。”“90后”青年、永春熟地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文筑说。在位于永春县达埔镇前峰村的九制熟地文创园,记者看到晒场上已经晾晒了不少去年还未完全制成的熟地,乌黑的熟地整齐排列,淡淡的香味扑面而来。熟地又名熟地黄、地黄根、伏地,有补血滋阴等功效。据《永春县志》记载,早在北宋初年,永春民间就将久熟地、久六味、老醋视为“居家三宝”。而传统的九制熟地炮制工艺要经过“九制九蒸九晒”的过程。张文筑介绍,好的九制熟地需要原料好、辅料好,炮制技艺好,还要有时间的沉淀,制作一颗好的熟地需要半年多的时间。
从小耳濡目染,立誓回乡创业。张文筑告诉记者,家里祖上就开始制作熟地,从小他就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时觉得好玩就开始接触炮制工艺。”张文筑说,中学时他周末便总是自己在家研究中药材的制作。除了实践,他也买了许多理论书籍进行研读。“以前只觉得熟地炖汤好喝,在学习更多理论知识以后,才发现熟地还有很多功效。”当时他心中就埋下了返乡创业梦想的种子,想将九制熟地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在外历练了5年,期间也一边协助父母工作,为返乡创业奠定了基础。2021年,他回到了家乡永春达埔,开始发展家里的九制熟地制作技艺。
不断改良创新,助力可持续发展。在坚持古法炮制之余,张文筑也致力于九制熟地制作这项非遗的推广。回乡后不久,他就在前峰村建立文创园,以满足客户参观的需求。“不少慕名而来的客户都想要亲眼看看制作过程,所以就建造了这个文创园,也能更好地传播这项非遗项目。”此外,也致力于开发相关产品,把九制熟地融入文化旅游和文创产业中。“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为非遗传承出一份力。”张文筑说道。
□融媒体记者 郭芳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