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季刚过,数据显示,淘宝上寓意“旗开得胜”的旗袍数量暴涨,某石油公司的“高考加油包”,一周内近5000人买单;若失恋痛苦又无人诉说,网上下单就有“失恋陪伴”,能迅速收获陌生人的贴心安慰……还有所谓“树洞”,用于倾诉郁闷情绪;有所谓“夸夸部落”,能收获满屏赞誉等,五花八门的情绪消费、虚拟消费,已经演变成时下的一种新时尚和新经济。
这种情绪经济的新现象,折射出年轻人尤其是“Z时代”,在数字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面临的心理困惑和求解选择,我们应予以充分理解、支持和宽容。不只是年轻人,在数字时代,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越来越少。反之,虚拟世界里熟悉的“陌生人”却越来越多,近在眼前的人相对无言,远在天边,甚至素未谋面的人,却相谈甚欢。对网络社交的过度依赖,导致年轻人一旦面对现实的挫败时,自然而然选择向虚拟世界寻求慰藉,并且其“秒回”的反应速度,也很符合年轻人的效率诉求。
凡有需求,必有市场。为情绪价值买单的消费新理念,正在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演化为新的消费动能。中消协近期发布的报告指出,2024年,除了追求性价比外,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有望打造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热点。
如何抓住情绪消费的需求点,提供疗愈人心的消费新业态?一方面,商家要用好科技资源,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网络营销等新手段,开发优质的服务场景,促进情绪消费创新提质。如:传统的心理咨询收费较高且难于预约,“AI心理陪伴师”则可24小时在线进行心理疏导,改善负面情绪,提供情感陪伴。另一方面,商家也要严守安全底线,自觉防范法律和伦理风险。比如,某些虚拟情感类商品打起法律和道德的“擦边球”,通过低俗类产品传播黄赌毒,导致消费者沉迷于虚假情感,不能自拔。为此,管理部门、网络平台等要加强协同监督,保护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情感寄托等精神利益。面对情绪消费的兴起,相关法律法规也要提前布局,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细则,加强隐私保护和数据保护,规范行业标准,妥善处理纠纷,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情绪消费毕竟是一种虚拟商品的消费场景,作为消费者,对其可能存在的消费陷阱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年轻人,要防止自己频繁地购买虚拟商品,从而堕入消费成瘾的困局,同时,也不要轻信虚拟商品的某些功能,以免误入自欺欺人的窘境。
事实上,有正面情绪,就一定会有负面情绪,这是人之常情。不论是高度紧张之后的放松,还是恋爱甜蜜之后的痛苦,有多少情绪,就有多少烦恼,它们需要当事人理性管理。片面依赖网上的情绪消费,或许可以得到短暂的安慰,但不能根本解决现实的困局。
正如心理学家所言,幸福的能力是人一辈子最重要的能力,一个幸福的人,一定是懂得管理情绪的人,而要管理好情绪,必须遵守情绪的发展规律,耐心地享受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情绪消费”来缓解困惑,但最终都应该回归现实生活,让自己的心境不受或少受外部的干扰,才能更加优雅地前行。一言蔽之,“情绪消费”不应被“情绪”所裹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