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坝草原牧民被曝强行收费”相关视频在网上传播后,引发公众关注。随后当地文旅部门发布通报,确认情况属实,已经向游客道歉,当地牧民因违规收费被依法处理。类似事件近年来在国内多地都曾发生过,无一例外都是“违规收费——曝光——道歉”的套路。笔者认为,对于此类事件,文旅部门与其事后迫于舆情道歉,不如事前练好内功,做好预防。
据网友爆料,近日,他们自驾到四川阿坝若尔盖县,在一条乡间小道拍照时遭遇两位牧民前来收费,要求每人支付20元,并且口气强硬。事发地没有景区大门和收费标示牌,仅有一块写着宣传标语的招牌,后经牧民指点,网友才发现招牌上用铅笔写的“一人20”字样。在网友报警后,最终牧民收取两个人40元费用后离开了。此事一经曝光,很快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网友纷纷指责牧民为赚钱已完全不顾当地旅游形象。阿坝文旅的官方账号评论区也彻底沦陷,不少网友前去声讨,希望查清真相,给游客一个合理的解释和满意的答复。
游客出门游玩是为了愉悦身心,发生这样的事情确实大煞风景。对于景区收费,我国旅游法规定,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的门票以及景区内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另行收费项目,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拟收费或者提高价格的,应当举行听证会,征求旅游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应当明码标价,并在显著位置予以公示。在此事件中,牧民并未在显著位置公示收费标准,而是手写在广告牌上,且字体极小,显然未尽到告知义务,已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此外,根据通报,该收费行为为违规收费,显然未取得相关部门的许可和授权。
四川省阿坝若尔盖县的草原在全国享有盛名,在旅游开发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这么好的发展契机,当地相关部门、牧民本应拓宽思路,在增加景区服务品类、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但相关部门对收费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导致不法分子有恃无恐,违规收费,不仅影响了游客体验,更让草原旅游的金字招牌蒙了尘,惹来骂声一片。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尤其是当前自媒体发达、人人都可以发声的时代,一次舆情就足以将长久以来苦心经营的良好声誉毁于一旦。发展旅游业,要算眼前账,更要算长远账。此事件从表面上来看牧民是赚取了快钱,但却是以损害当地旅游市场的长远利益为代价。
翻开报纸,可以发现类似的违规收费不时见诸报端,这暴露出某些文旅部门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当地文旅部门当痛定思痛,加强监管,别让这种“不明不白”的收费再发生。须知,文旅部门的工作不应只局限于宣传,如果做不好里子,面子再好看也没用。对于此类事件,与其事后被迫道歉,不如事前练好内功,打好“预防针”,真正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对于不能收费的,要明令禁止,对违规收费行为要及时严厉查处,提高违法成本,让其为错误行为付出惨痛代价。确需收费的,应该设置显眼的收费提示牌,并由专人负责,收费标准也应公开透明。
说到底,旅游是为了放松身心、享受美景,而不是遭罪受气。暑假旅游热潮将至,不管是哪个景区,对每一位到访者,都应该视为尊贵的朋友,而非待宰的羔羊。因为对于广大游客而言,美好的旅行体验不仅来自于自然风光的旖旎,更在于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文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