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身边这条酒香歌甜的古街。街道有曲有直,两旁建筑大多是土木结构的骑楼,商店鳞次栉比,贸易络绎不绝。
世代居住于此的居民,在古街过着平静的生活,一些近乎失传的古老手工艺,仍旧在这里存活着、延续着。走进这些老字号店铺,仿佛进入一个神秘的世界。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技艺、世代相传的秘方,无不让人惊叹。
老林打铁磨刀铺,至今还保留着过去传下来的打铁磨刀模式;丽英白粿店,年逾古稀的丽英13岁就开始学习白粿制作手艺,15岁便以此谋生。豆腐坊碗糕店,制蓑衣弹棉花,编斗笠绑扫把,还有售卖篾器、漆具、木雕奇石,应有尽有。这些老店铺的主人,往往是一些年过半百的老师傅,他们用手中的技艺,传承着家族几代人的智慧,将这份传统工艺不断发扬光大。烟火正是古街浴火重生的“魂”。
古街流淌着“旧时光”,也有新风尚。南音社里“每日剧场”夜夜余音绕梁,演艺广场不时传唱山歌酒歌,红酒坊里常态化举办集体手作和亲子活动;书店、酒吧、画室、茶餐厅等文创店铺也在此落地生根。
天刚蒙蒙亮,随着鸡鸣犬吠声骤响,吱呀吱呀的木门渐次打开,或急促或缓慢的步伐,在卵石铺就的石板路上敲击出或清脆或低沉的足音,美好的一天便拉开了序幕。
闲来无事,年迈的阿公阿婆或聚在南音社,袅袅的南音在小巷里飘啊飘,而屋后又是小溪潺潺流水声,人们在古街的酒香雅乐里,感悟乡村古朴的情怀,欢声笑语荡漾在街头街尾。
在残存1公里长的古街上,曾经有政府机构“黄坂汛”、巡检司、盐管司,还有圩市、私塾、教堂等,一应俱全。每逢农历圩日,三市四县七镇的农民和商贩会带着竹木菇、鸡鸭鹅等山货来到这里互通有无,白斩鸡、咸水鸭、千层粿等特色美食商铺也应运而生。
古街附近山上仍有许多盘曲的“跑马路”,是古时永春一都与大田、安溪等地商贾和民间往来交通要塞。信步溪石铺成的古道,仿佛时光倒流,让人置身于那个人来车往的繁华旧时光。
往事越百年。古街始终弥漫着淡淡的酒香。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红酒也许就是葡萄酒,但这里的红酒却是用红曲酿造的糯米酒。古街上开酒坊的陈阿婆说,酿造红酒的主要原料有糯米、红曲和冷开水,按一定的比例配制好密封在大缸中,大约20天至30天,缸中的原料经发酵融化为一体,颜色逐渐变成深红,最后变暗红。
古街上的原住民家家户户都会酿红酒,形成浓厚的红曲文化。街上的林阿婆说,当年人们就是用红酒招待红军战士的,当地人又把红酒叫做红军可乐。红酒是年节喜庆宴请宾客的必备佳品。行走在古街上,不时有居民会探头问一声:“喝一杯不?”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古街会吸引诸多游客前来观赏、打卡。
身穿汉服的美女,浅笑嫣然,在街头巷尾流连、穿梭,举手投足间,皆是唐风宋韵,令人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不知今夕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