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视越来越低龄化、普遍化,关于近视防控的方法五花八门,其中不乏各种误区。为帮助大家“避雷”,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视光门诊的魏志欢医师和大家一起聊聊这个话题。看看以下防控误区,你踩了几个?
□融媒体记者 张沼婢
误区一:孩子还小,度数不高=假性近视
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近视,常常脱口而出:“是假性还是真性?”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度数低,就是假性近视,是可逆的,所以不用戴眼镜,休息好就能自己恢复。
其实不然,假性近视是指近距离用眼过度,眼的睫状肌调节紧张所导致的暂时性视力下降,经过休息或应用睫状肌麻痹剂滴眼后,视力能恢复正常,但在常规的医院检查中,通常会做睫状肌麻痹验光(散瞳验光),如果经过散瞳还是检查出近视度数,即使孩子年龄小,度数小,也已经不是假性近视了。
误区二:眼镜只需看远处时戴,看近处时不用戴
不论是正常眼还是戴镜(度数合适)的近视眼,哪怕看近,眼睛也需要调节,通过调节改变眼睛的焦距,将光线聚焦点从远处移到我们看的近距离物体上,这才能看清晰。
近视眼在不戴眼镜的情况下,眼睛的焦距就在近处,眼睛可以偷懒不用调节就能看清,但是长期偷懒,眼睛的调节功能就会下降,并且还会影响到眼睛内聚的能力。正常状态下,看近时双眼会向内一定程度的对眼,这就是内聚功能。除非医生特别交代可以不戴眼镜外,其他时候建议近视的孩子在看远看近均佩戴眼镜。
误区三:戴眼镜时间长了,眼睛会变“金鱼眼”
大部分近视眼是因为眼轴增长导致,眼轴是指进入眼球的光线通路上,角膜前表面到眼底视网膜的距离,就像眼球的身高。还处在身体发育期的孩子,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眼轴会随着身体发育持续增加,因此近视度数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不断加深。
我们无法使发育的眼睛逆生长,就好像我们无法将一个长高的人变矮一样。所以,近视加深与戴眼镜没有关系,是由于孩子生理发育,眼轴不断增长,再加上用眼负担加重,以及不正确的用眼习惯等因素导致。如果不戴眼镜反而会加重眼睛的负担,可能进一步刺激近视度数增加。
所以眼球变凸不是因为长期戴眼镜,而是因为随着近视的进展,眼轴不断增长,眼球逐渐变凸。
误区四:没时间户外,全靠“OK镜和药物”
如今,国内外研究数据都证实,近视防控“三板斧”——即角膜塑形镜(OK镜)、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和户外光照2小时/天是确切有效的。但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无法保证充足的户外时间,因此家长将防控近视的重任全部压在OK镜和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身上。其实,OK镜和低浓度阿托品不适用于每个孩子,需要进行角膜形态、眼表状态、调节功能的检查,通过检查后才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近视发生发展的机制目前尚不明晰,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充足的户外光照才是最根本的防控法门。近视一旦发生,便很难逆转,不能光靠医疗手段干预。
大部分近视是可以预防的。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减少电子产品使用和近距离用眼,增加户外时间,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多奔跑,可以有效降低少年儿童近视率。
误区五:视力不好,就是近视
不少家长一旦发现自己孩子的视力下降,如看不清黑板等,或是孩子在体检时被查出视力异常,就想当然地认为孩子是患了近视。其实,影响孩子视力的眼病有很多,除了近视以外,还有先天性眼底病变、远视、散光、斜视、弱视等。
因此,发现孩子出现视力问题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确定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