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张沼婢 通讯员陈婷婷)7月盛夏来临,随着三伏天日益临近,气温越来越高。同时,7月也是暑假和旅游旺季,人员流动频繁,传染病传播风险升高。泉州疾控中心发布7月健康提示,提醒市民重点关注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食源性疾病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此外,还应注意防范夏季高温引发的中暑。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全球的主要疫区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流行最为严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蚊虫滋生和活跃为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传播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境外旅游、劳务输出和国际商业活动,也增加了蚊媒传染病输入导致本土病例发生的风险。预防登革热,要除积水,防蚊虫叮咬,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为副溶血性弧菌等细菌的繁殖提供了便利,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生风险也随之上升。副溶血性弧菌也称嗜盐菌,主要存在甲壳类、贝类和鱼类等海产品中。预防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建议市民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尽量少吃即食生制动物性水产品,不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一旦发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在炎热的夏季,高温、高湿、强热辐射天气可造成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一旦机体无法适应,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体温异常升高,从而导致中暑。专家建议——
1.在露天或高温环境下工作者,加强通风降温,注意防晒,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合理调整工休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2.减少室外高温暴露。减少外出,尽量避免室外体力活动和户外运动;若需外出,宜穿宽松透气的浅色衣服,并戴防护眼镜和遮阳帽,随身携带必要的防暑药物如藿香正气丸、清凉油、人丹、风油精等。
3.合理饮食,及时补充水分。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酒精性饮料和高糖分饮料会使人体失去更多水分,在高温时不宜饮用。
4.及时发现中暑症状并正确处置。对于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者,一旦发现其有大汗、四肢无力、头晕、头痛、口渴、面色潮红、皮肤灼热、面色苍白、注意力难以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应警惕是否中暑,及时将其转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平卧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如果中暑症状比较严重,出现昏迷、高热、恶心、呕吐、脱水等症状,应立即送医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