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将至,小暑时节随之而来,此时正值仲夏与季夏的交替之际。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但一出门还是会感受到滚滚热浪,仿佛天气开启了“蒸笼模式”。怪不得俗话会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阿嬷过去一到这个季节,就经常念叨着“爱食勿爱煮”这句俗语。长大后我才知道在过去用土灶烧柴火的年代,夏天煮饭是最苦的差事,厨房里的温度比外面要高上好几度,往往做完一顿饭,不仅上衣都湿透了,豆大的汗珠还会不停从额头上滚落。
这么热的天,有田地需要耕作的农人仍然盼望着太阳能天天高挂在空中。年幼的我不懂为何大人们总是在炎夏中期待艳阳高照,曾经忍不住说:“要是能来一场台风,就凉快了。”那时阿嬷一听这话,就赶紧双手合十,语速极快地说:“囝仔人有耳无喙,讲的话不算数,来几场小雨就好。”盛夏为什么要担心下大雨呢?之后我跟着大人们一起忙农活,才了解原来是一到季夏,尤其是迎来小暑后,闽南沿海的花生就进入了成熟期,如果这时有台风来袭,尚未抢收的花生浸水后就可能会在地里发芽,已采摘的花生也无法及时晾晒,甚至会发生霉变。
在花生的采收季,为了防止中暑,下地干活定要早起,还得带上用鬼针草煮的两大锅水,帮助身体降温解暑。记忆中,过去农历六月前后,天空刚露出鱼肚白,公鸡才开始打鸣,一家大小就都起床了。喝一碗消暑的薯箍汤果脯后,母亲背上两壶水,父亲扛着劳动工具,放假的孩子们紧随其后。全家人急急忙忙地向地里赶去,只为趁着花生叶上还挂着露水,土壤相对滋润,赶紧拔起花生藤。
拔花生、摘花生、挑花生、水煮花生、晒花生、贮藏花生藤,炎热的日子就在这样的忙碌中慢慢地度过。虽然每个人都晒黑了不少,也累瘦了几斤,但只要看到花生颗粒归仓,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得。
如此炎热的天气,不光人会累瘦,连海里的梭子蟹也热瘦了。正如俗语“六月蠘,瘦到猪母伓挃”所讲的,盛夏时捕捉的梭子蟹,打开壳里面指不定是一泡水,沿海而居的人也将它称为“水蟹”。这种多是壳且少有肉的梭子蟹,往往是连不太挑食的母猪都嫌弃的食物。
小暑前后的日子,闽南地区不仅旱地要收花生,水田也得收水稻,由此还衍生出本地人讲的“小暑大割,大暑喝煞”这句俗语,意思是趁着小暑将至,既要赶紧收割早稻,还要力争在大暑前晒干稻草。不光是农作物,此时很多水果都进入了采摘期,比如清甜可口的黄花梨要开始采摘了,桃子、葡萄、西瓜、芒果等水果也成了当季鲜货,纷纷在闽南人的果盘中“亮相”。
忙过花生的采收季,家有良田的本地人又会盼望着来一场雨,正如阿嬷常说:“小暑东北风,无久起台风。”盛夏开启后,时有雨水来袭,尤其是收完花生后,若是遇上台风带来的降水,便可以着手插地瓜秧了,给土地种下新的希望。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暖暖的热风伴着新的节气而来,在被果实压弯的树枝上,在被太阳晒得发烫的田间地头,所有辛勤的汗水又将被换成一份新的丰收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