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夏天吃苦,胜似进补。”炎夏来袭,骄阳似火,适当吃一些苦味蔬果有助于清热泻火、养心祛湿,好处不少。如今常见的苦味食物很多,但是对于泉州人来说,苦瓜还是较为熟悉的一种夏日“苦菜”。
过去家里的院子里种过苦瓜,在我印象中,暮春是种植苦瓜的时节,而到了立夏,苦瓜藤便绕着木棍向上攀爬,不久后又小又黄的苦瓜花就会次第绽放。藤上结出的长条果实,最初的外形是两头尖中间粗,表面有颗粒突起,但是不过几天的工夫,果实的两端就开始变红,里头的瓤肉也成了艳红色。不同于现在的称呼,生活在泉州乡下的人们习惯叫苦瓜为“红洋”,记得家中长辈们曾说过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苦瓜最初从“南洋”传来,后来才在本地开始种植。
孩童时期,我并不喜欢吃苦瓜。那时家里烹煮苦瓜的方式是清炒。一般就是把苦瓜采摘回来洗干净,先分成两半后刮掉瓜瓤与细籽,再切成薄片,随后放到锅里爆炒,母亲偶尔会往里头加一些鸡蛋或肉丝,让苦瓜口感变得鲜美一些。或者有时炖排骨汤,她也要切几块苦瓜加到汤里,可是即便如此,我依旧对吃苦瓜不感兴趣。母亲见我不愿意吃苦瓜,就会说:“不懂吃苦,何来幸福?”有一次,她把成熟的苦瓜籽拿给我去种,还特地让父亲买了肥料教我如何给苦瓜施肥,说这样种出来的苦瓜,吃起来是不苦的。在父母的指导下,我种的苦瓜终于成熟了,鼓起勇气吃了一些自己种的苦瓜,我有苦不敢说。但是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这些苦瓜入口咀嚼后竟然能尝到一丝甜味。我猜估计是因为收获了自己种的苦瓜,我心生欢喜后吃什么都觉得甜。不过在这之后,一到夏天就吃苦瓜,也逐渐变成我的习惯。
现在,我尤为喜爱吃妻子做的凉拌苦瓜。她通常是把苦瓜去瓤切成薄片,等锅中的水烧开,再放入苦瓜,同时添加适量的食用油和盐,煮约一分钟左右就马上捞出苦瓜,让它保持爽脆的口感。把苦瓜放凉并沥干水分,再倒进碗里拌入蒜末、葱花、蚝油、白糖和香油,一盘凉拌苦瓜就做好了,不仅看起来颜色鲜亮,吃起来也清爽开胃。去年夏天,妻子还发挥创意,给凉拌苦瓜加了一些配菜,她把西红柿削成条状,再缠绕成花的形状,和嫩绿色的苦瓜搭配后,犹如一朵朵带着绿叶盛开在盘中的夏花,甚是漂亮。
我年少时在泉州古城读书,第一次听说苦瓜还被本地人称为“君子菜”。记得有一次和几位本地同学聚餐,席间上来了一道苦瓜煎带鱼,我夹起一块带鱼尝了尝,有些诧异地问:“明明加了苦瓜,这带鱼怎么不会变苦?”有位懂烹饪的同学告诉我说,苦瓜与海鲜、肉等食材同煮,并不会让这些食材沾上苦味,反而能给整道菜增添一些清新的味道,或许这就是为何人们常说苦瓜有一种“不传己苦与他物”的特性。聊天中,我回忆起了老家安溪当地一个关于苦瓜的偏方,那是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乡亲们把苦瓜先切成条状放在石臼里捣碎,和第二遍的淘米水混合后再拌入蜂蜜一起吃,听母亲说这样做能用来缓解急性胃肠炎带来的不适感。
如今关于苦瓜的偏方少见,但用苦瓜制作的食物却多起来了。比如不久前我参加聚会时就喝到几款不同的苦瓜饮品,有苦瓜搭配冬蜜制作的冷饮,也有用苦瓜特调的热茶,它们都令我大开眼界。看来平凡的苦瓜早已跟上时代的潮流,被赋予了新的美学和灵魂。
长夏漫漫,时有心烦上火、食欲不振等“苦夏”之感来烦人,“苦夏”不是病,却搅乱了生活,我想此时不妨就像变换烹食苦瓜的方式一样,试着改一下“吃苦”的形式,心有“半亩瓜田”,入口的苦瓜会变得怡口,人也能安然度夏,四时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