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7月07日

柴火灶

□蔡安阳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居于首位,烧柴的灶台更是家中必不可缺的。在20世纪60年代,几乎家家户户用的都是土灶或砖灶。灶台砌在堂屋里,占据着不小的空间,做饭炒菜需一人掌灶,一人烧火,伴着袅袅炊烟从柴火灶里升起,人间烟火也随之升腾了。

柴火灶,这一与民生紧密相连的灶具,遍布大江南北,而闽南地区的红砖柴火灶更是独具魅力。比如我家的柴火灶就坐落在厨房的西北墙角,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最初它是由长方形的薄土块堆砌而成,父亲建这个灶台时是先在晴天采土、挖坑,与母亲一同和泥、制作土块。晒干后的土块坚固耐用,外层刷上稀泥,晾干后就是一个耐用的灶台了。虽然这种泥灶台容易沾水变脏、损坏,但母亲总能将它收拾得干净整洁。

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我家的灶台也经历了从土块到砖头、从泥面到水泥面的变革。水泥灶台易于清洁,让母亲在烹饪之余,更添了一分轻松。初中时,家中的柴火灶焕然一新,采用带有花纹的红砖砌筑而成,灶的烟囱依墙角而建,呈三角形状,与大理石台面相得益彰。灶台上设有三个大小不同的灶眼,相互独立,各有灶口。灶台始终被母亲擦洗得锃亮,灶身也保持得十分洁净,灶旁还经常整齐地码放着木柴。远远望去,整个灶子给人的感觉是很漂亮的,犹如红砖砌筑而成的一件艺术品,而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更是我心中最美的一道风景。

在我的记忆中,一年四季,母亲忙完田里的活,就会在柴火灶前继续忙碌。生火、做饭、炒菜,锅碗瓢盆,叮叮当当,烟熏火燎,母亲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做着全家人的三餐。小时候的我经常坐在灶前一边帮母亲烧柴火,一边看书。灶膛里飘出来的火苗总会把我的脸烤得发烫,身上直冒汗。记得每到过年过节或来客人时,见母亲一人忙不过来,我们兄弟姐妹就会轮流坐在灶前帮忙生火,母亲在灶台前忙前忙后,不时走过来叮嘱我们加点柴火,让火烧得旺一些,有时她会提醒我们拿火灰来埋一下火,让火变得小一些。我们总是耐心地听着母亲的嘱咐,相互配合着烧柴,场面十分温馨。

时光流转,生活变迁,保存完好的柴火灶已不多见,仍然使用柴火煮食的人家更是稀少如珍。可是不管家里的房屋拆了建,建了又拆,换了好几次,母亲始终坚持要在厨房里建一个柴火灶。在母亲看来,用柴火灶炒菜做饭都需要控制好火候,比如炒空心菜,要用旺火。炖排骨时,一开始要先用旺火,之后再改用中火。几年前,母亲的身体还算硬朗,我回家探亲时,主动要求为她做一顿饭。于是我来掌灶,母亲烧火,她一边往灶里放劈柴,一边给我传授自己多年积累的做饭经验。“用柴火灶煮米饭时,如果不注意不掌握火候,煮出来的米饭就容易烧焦。”母亲一边指导正在灶台前炒菜的我,一边回忆说我儿时最爱的美食就是用柴火灶煮米饭时,锅底留下的锅巴。我笑说记得那香脆酥口的锅巴,若是能加几滴油搅拌,尝起来味道更是妙不可言。

渐行渐远的流年,让柴火灶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那些柴火燃烧时发出的声响,却仍然留在无数人的童年记忆里。就像是一家人在灶台前忙碌而温馨的场景早已远去,但从柴火灶袅袅升腾的炊烟,依旧是我记忆中永远不会褪色的记忆,它是难以割舍的亲情,是值得回味的人间烟火,也是一份恒久不变的乡愁。

--> 2024-07-07 □蔡安阳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89494.html 1 柴火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