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从7日下午召开的湖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团洲垸洞庭湖大堤决口预计在9日12时前完成封堵。截至7日21时,决口已封堵101.6米,剩余124.4米。
险情发生后,由中国安能集团牵头,地方有关部门全力做好地面和水上交通管控、搞好物料配合,以每小时四船、2000立方米的进度,加大水上抛投力度,压实水下基础,通过平堵和立堵结合,按照每天60至80米的速度推进,确保决口在9日12时前合龙。同时,有关部门提前科学选择排涝泵站设置点,依照团洲垸排涝方案,随时做好排涝准备。
根据上级命令,南部战区空军7日晚出动700余名官兵、46台车辆,连夜赶赴湖南省岳阳市执行抗洪抢险任务。
记者从湖南省岳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截至7日14时,团洲垸洞庭湖大堤决堤现场共投入各类专业救援力量4739人,车辆469台,装备318台(套),大型装备设备144台套,舟艇170艘。物资装备调度方面,现场计划从湖南长沙、汨罗以及湖北石首等地调度21.71万吨块石物料用于封堵决口,目前已经到达3.99万吨,余下物料将在7日陆续运抵。打包砂卵石1500吨、碎石1500吨和5200个钢丝石笼已经全部到位。此外,用于封堵决口的6个JSCX-80蜂巢式组合沉箱正在运输。
记者7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安排2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湖南(含岳阳华容县和平江县)和江西受灾地区受损学校医院、水利防洪等设施应急恢复,推动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新华)
延伸阅读
洞庭湖堤垸为何容易出险情?
7月5日16时许,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桩号19+800)发生管涌险情,引起大堤塌陷,于17时48分许,紧急封堵失败,导致堤坝决堤。
此次溃堤的团洲垸属于洞庭湖区24个蓄洪垸之一,蓄洪垸的定义是指设置在河流中下游用于蓄滞洪水的低洼地带或堤垸,为蓄滞洪区。团洲垸大堤由于管涌而引发溃垸,洞庭湖周边的堤垸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容易出现险情?应该如何进行应对处置?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湖南省水利厅。□央视
历史上的堤防建在沙洲泥滩上
部分还跨越原有河道水面
洞庭湖南汇湘、资、沅、澧“四水”,北纳长江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堵闭)“四口”,东接汨罗江和新墙河,由城陵矶注入长江,形成以洞庭湖为中心的辐射状水系,流域面积26.3万平方公里,湖南省96.7%的国土面积属洞庭湖流域。
“长江四口及湘资沅澧四水大量泥沙沉积在洞庭湖,形成大量洲滩,吸引人们来垦种,刚开始垦种的时候无堤防,若遇小水年份则有收成,遇大水年份则无收成,当时被称为‘湖田’。”湖南省水利厅相关专家说。
据其介绍,为了使收成年份增加,人们在洲滩周围开始建堤防挡水,随着堤防加高加大,就逐渐形成了现有的堤垸,堤防保护的范围也是大家所说的堤垸。堤垸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明清时期兴建较多,1949年共有大小堤垸993个。新中国成立后,洞庭湖治理过程中,将一些小垸合并成大垸,目前洞庭湖区有大小堤垸226个,堤垸保护面积1.6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12万亩,保护人口1049万人。
洞庭湖总堤防长度3471千米,每遇大洪水就容易出现险情。记者从湖南省洞庭湖水利事务中心获得的数据显示,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中洞庭湖出现险情3万多个,受益于堤防的持续性投入建设,在近些年的大洪水中洞庭湖出现险情的数量下降到500个左右,险情发生的数量有很明显的降低。
但是,为什么还会存在这么多的险情,甚至引起大堤塌陷?上述专家告诉记者,在堤垸形成过程中,堤防是在沙洲泥滩建设起来的,部分堤段还跨越原有河道水面建设,“当时建设堤垸并无现代技术,未进行清基处理,无法保证堤防的质量。而且当时的堤防也是由老百姓自发填筑起来的,如部分地区将柳树砍下来作为堤防的地基,这必然导致堤防存在先天性缺陷”。
堤防建设自三国时期就开始
沙基软基等问题普遍
从地质分类来看,洞庭湖堤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沙基、软基、堤身土质差、堤线不科学等。
沙基问题是指,地层结构上一层为黏性土,一般小于2米,其下为透水性较强的粉细砂、中细砂、沙砾石层。当外河外湖水位过高,水将通过沙基向堤面内部渗透,主要有分散性渗漏和集中渗漏两种形式。洪水期集中渗漏较普遍,初期以流土为主,最终形成管涌,管涌将带走沿途土质颗粒,当空洞到一定程度后,可能造成堤防塌陷,进而发生溃垸险情。
软基问题是指,湖区较多堤基浅部存在淤泥质类软土,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存在强度低、压缩性高、透水性差、固结排水时间长等特点。部分堤防也是在此地质条件下建成,湖区老百姓称之为“橡皮土”,在高洪水位期间,大堤容易发生滑坡险情。如钱粮湖垸采桑湖一线大堤,经过数十年仍然发生沉陷。
“堤身土质差。堤防建设从三国时期就开始,经历过多次的加大加厚,逐步形成目前的局面,受制于当时施工工艺技术水平,修堤土均为就近就地取材,无法对土质作出严格筛选,所建堤防存在堤身渗漏、堤身孔洞、滑坡失稳等问题。”该专家解释说。
另外,洞庭湖堤垸堤线也存在些许问题。专家指出,这些堤防建设之初,堤线设置未经科学分析,一般沿着洲滩的方向填筑,造成河道弯曲多,汛期在迎流当冲或外滩较窄的河段,在水流的底蚀和侧蚀作用下,外滩变窄,有的直接破坏了堤基,导致堤脚掏空失稳。在东、南洞庭及目平湖地区,湖面开阔,风的吹程大,壅浪高,对一线湖堤产生浪蚀,堤基岸坡淘刷垮塌现象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