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7月12日

诗歌是生活的写实

汤养宗,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作协副主席。

我是20世纪80年代起步入诗坛的,不过中学时代我就喜欢上诗歌了。1976年10月,我的诗歌作品第一次在《福建日报》副刊上发表,那年我17岁。诗歌创作之初,由灵感而来,慢慢认识,笨手笨脚如同砌砖小工一样。如今写诗歌已经40来年了,不断成长,不断升华,在诗中得到生活和热爱的肯定,诗集《去人间》在2018年获得鲁迅文学奖。

一首好的诗歌需要具备经典精致的人生情怀与境界、独步到位的语言表达形式、对心灵的感染力以及自身文本的高度自治等特点。诗歌创作需要归顺生活和心灵,诗歌在,才让自己的生活也在。生活在,使诗歌有了在的依据。诗歌源自诗意生活,诗歌是生活的一种瞭望,是生活的一种超然解脱,多关注生活、关注心灵,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诗人要热爱生活。在诗人眼里,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在日常中反观、内省、学习、突破,根本就是实现自我的突破超越,在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也不断地重建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创作有三大要素:第一,对事物保持一颗永远新鲜与敏感的心。诗人一生最耀眼的本钱就是比常人具有超拔的对待事物的敏感度,日常能从表面简单的东西当中看出被遮蔽的新鲜感与深刻性。第二,对文本保持一份永远不信任与警惕的心。诗人最不信任的东西一直是自己正在进行中的那份诗歌文本,对文本方式永不妥协的态度,是衡量一个诗人是否还能立身在当下并是否具有阅读可信度新鲜度的价值所在。第三,对天地保持一生永远庄严又悲悯的心。诗歌作品的一切感染心灵的热度及精神上值得托付的可信度,均来自诗人对待世界的研判态度及自身修成的那颗诗心。这是诗人所有文字的源头,也是诗人接通事物并与万物同心的基本。

诗歌需要生活的土壤,需要文化的土壤。半城烟火半城仙,泉州是一座知名度很高的城市,有着诗意生活,诗意文化。这里历史底蕴深厚,海洋文化、宗教文化、闽南文化多元交织,有丰富的遗产和艺术遗存,就像是一座宝库。泉州文人众多,诗人辈出,诗歌创作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他们把对传统文艺的悟、对泉州的爱、生活的美和诗歌创作结合起来。作为福建的诗人,我也受到泉州文化的影响,十分喜欢这座城市,给我很多创作灵感和生活的热爱。

□本期执行:融媒体记者 魏婧琳

--> 2024-07-12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90350.html 1 诗歌是生活的写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