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7月12日

中国羽坛年轻选手猝死引发健康关注,医学专家提醒——

夏季运动应避免“猝不及防”

80%的猝死因心脏问题引起,要注重对心血管的呵护。

锻炼身体,要根据自己的健康情况,选择合适的项目,避免盲目进行高强度、对抗性运动。

胸部挤压是心肺复苏最重要的内容

加密自动除颤仪AED设备的分布,培训公众的心肺复苏救治意识与技能,可以第一时间挽救生命。

运动前要做好热身活动,对肌肉和关节进行拉伸。

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健康,不可不顾身体健康,为了运动而运动。

6月30日,在印尼举办的2024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上,年仅17岁的中国羽坛未来新星张志杰因突发性心脏骤停而猝死赛场。噩耗震惊国际羽坛,也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夏季,如何做好运动健康防护?本期养生版特别邀请泉州市正骨医院副院长、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吴昭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王耀国为大家提供专业指导。

□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 刘双莲/文 CFP/图

主因是心脏节律异常和

心脏结构问题

“因心脏骤停而猝死的病例并不罕见。此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50万例以上的猝死病例,其中80%是由心脏问题引起的,即心源性猝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王耀国介绍,在心脏病引起的猝死中,又有80%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引起,从而导致人们常说的急性心肌梗死。

在运动中发生心脏骤停,最主要的原因是心脏节律异常和心脏结构问题。王耀国介绍,运动时,身体代谢需求大幅上升,心脏须加倍工作以满足这些需求。对于那些本身存在心脏疾病隐患的人,如潜在的严重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高强度的运动极有可能诱发或加重心脏问题,引起恶性心律失常,进而引发阿斯综合征,即心源性脑缺血缺氧综合征或者心源性晕厥,最终导致运动性猝死。运动中,患有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可能会毫无征兆地突然发生阿斯综合征,致使瞬间失去意识,摔倒在地。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极为突然,令人措手不及。部分因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脏功能严重受损的病人,也容易因恶性心律失常出现阿斯综合征,给生命带来极大威胁。

此外,某些外部因素也可能增加运动性猝死的风险。比如,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运动,易出现脱水、中暑,给身体带来沉重负担;运动前未做好充分热身准备,运动后未进行有效放松活动,加大了身体压力。

鉴于心脏骤停、运动猝死的突发性和危险性,王耀国建议,对于存在心脏疾病风险的人群,定期进行心脏检查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极为关键。

39—59岁男性是

运动猝死高危人群

“运动猝死多发生在高强度、对抗性运动中”,泉州市正骨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运动医学科学术带头人吴昭克介绍,2022年4月《法医学杂志》刊发了一篇《广东地区运动相关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调查》,该调查对广东省近15年(2007—2021年)来的374例与运动相关猝死案例的研究发现,34.5%的运动猝死是在篮球运动中发生的,19.5%在跑步中发生,12%则发生于羽毛球运动中。紧随其后的分别是锻炼、乒乓球、足球运动等。

男性发生运动猝死的案例要远多于女性。其中男性39—59岁是发生运动猝死最多的年龄段。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该年龄段人群身体功能逐步下降,潜在疾病的风险增加,易出现冠心病等原因导致的猝死。同时,因工作和生活节奏,这些人的运动时间主要集中在下班后,身体已处于疲惫状态,且运动缺乏规律性,易增加猝死风险。

此外,年轻群体因好胜心强,喜爱激烈的、对抗性强的运动,且易忽视必要的保护措施和运动强度,也导致该群体猝死风险增加。

研究还发现,运动后的1小时内仍是猝死的多发期,所以运动后的保障防范也十分重要。

争取心肺复苏“黄金四分钟”

发生心脏骤停时,人体是什么感觉?会发生什么变化?王耀国介绍,医学研究证明,心跳停止3秒,人体可出现“黑朦”状态;心跳停止5—10秒即可发生晕厥、人事不省;心跳停止15秒时,就出现昏厥或抽搐状态;如心跳停止达到45秒,瞳孔就开始散大;心跳停止1—2分钟,出现瞳孔固定;而一旦停止4分钟以上,大脑细胞就可能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因此,心脏骤停救治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大量实践证明,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CPR),可能有50%的患者能被救活;4—6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就只有10%的患者能被救活;而超过6分钟进行心肺复苏,存活率仅4%;一旦超过10分钟,存活率几乎为0,或仅有1%。

在这种情况下,“快”比“准”来得重要。“救治心脏骤停病患,时间就是生命。尽早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救治,远比进行详细诊断更加重要。”王耀国介绍,规范专业的心脏骤停诊断,有突然意识丧失或抽搐、大动脉(颈、股)搏动消失、心音消失三个主要诊断依据,有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瞳孔散大、紫绀、手术时创口不出血四个次要诊断依据。

这些诊断依据,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求过高,不利于及时救治。王耀国说,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旦发现有人突然失去意识、昏倒并没有呼吸,即可开展心肺复苏急救,同时若有人协助寻找自动除颤仪(AED)设备施救,复苏效果就更好了,“这将大大有助于挽救病人的生命”。

实施心肺复苏时,应该按照“C—A—B”流程:C是指胸部挤(按)压,A是指保持气道通畅,B是指进行人工呼吸。那怎么按压胸部呢?

首先是手型和位置,将一只手掌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骨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或两侧乳头连线中点,注意手指不能接触患者胸壁。将另一只手放在这只手上面,十指交扣。

其次是按压的幅度,成年人为胸骨下陷5—6厘米,按压婴儿、儿童胸骨下陷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按压后,确保胸廓恢复到原来位置,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

然后是按压速率。按压速率应保持为每分钟100—120次。在胸外按压中应努力减少中断,中断时间尽量不超过10秒钟。

现场有自动除颤仪的情况下,应立即开启除颤仪,跟着提示操作即可,非常便捷。对于病人来说,这是“灵丹妙药”“救命神器”。

此外,心肺复苏应持续全过程,在送上救护车和救护车上也仍应不间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病人能自主呼吸或到达医院进行专业救治。

为了能使病人得到及时施救,王耀国建议,应普及心肺复苏技能,甚至让其成为必备技能,让更多人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迅速施救,所谓“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同时,在人员密集的公众场所要增加自动除颤仪。

吴昭克认为,应积极组织传播基本急救知识,进行基本急救技能普及。鼓励积极施救,让公众敢于施救、有救治能力,解决施救人后顾之忧,不应过于苛求是否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件,紧急情况“救人远比证件重要”。

及时发现身体预警信号

猝死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专家指出,运动是为了追求身体健康,要把健康放在首位,运动应先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吴昭克建议,在开展高强度运动前,应进行全面身体检查,特别是有心脏疾病家族史或自身存在相关症状的人群。

“身体健康状况是在不断变化的,应注意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吴昭克建议,运动爱好者应了解自身的基础疾病,听从医生专业意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运动种类和运动量。应定期体检,评估身体状况。同时,身体本身拥有先天性的预防机制,当身体出现小毛病时,往往预示着潜在大毛病,要给予充分重视。当感觉身体疲惫时,如心悸、气喘时,不应进行激烈运动,不能盲目地追求“出出汗”。而像感冒这种常见疾病在几天内就会影响人体全身,诱发炎症,甚至心肌炎等疾病。如果对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不加以重视,一味觉得自己平常身体良好,在运动上未加以调整,将极大危害健康。

夏季运动“六项注意”

“除了身体健康问题,运动准备和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吴昭克指出,这些要点不少,比如:运动前要做好热身活动,对肌肉和关节进行拉伸,以预防运动损伤;要挑选合适的运动场地与器材,保障运动环境安全;注意运动姿势与技巧,防止因动作不当造成损伤;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避免突然加大运动强度;注重休息与恢复,切勿连续进行高强度运动。

吴昭克介绍,国家体育总局官网就夏天的运动防护问题,为大家提供了健康指引:

●避免高温下运动,黄昏最适宜锻炼。

夏季要保持短时间、低运动量,让身体慢慢适应炎热的天气。尤其要尽量避免在阳光强烈的正午时分到下午两点期间进行户外运动,因为这个时间里紫外线特别强烈,会灼伤皮肤,甚至使视网膜、脑膜也受到刺激。

黄昏是大家进行日常锻炼的理想时间,气温逐渐降低、湿热逐渐褪去,这时人体的心跳、血压趋于平稳。

●运动强度需把握,30分钟最适宜。

每天运动时间30分钟最为适宜,如果有更多减肥诉求,可以将运动时间延长到40分钟左右。

以慢热型、强度相对不大的项目来达到出汗目的。可以进行散步、跑步、体操、打拳等低强度的运动,每次锻炼都要达到出汗的程度,以提高机体的散热功能。

当气温高于29℃、湿度大于75%时,则要减少运动量以防中暑。

●运动装凉爽透气,排汗遮阳护头脸。

炎热的季节,运动时穿着一定要凉爽透气,尽量选择排汗效果好的户外运动服饰,在户外最好佩戴遮阳帽、头巾、太阳镜等,适当对头部和面部进行保护。

如果气温过高,应尽量避免在户外运动,可考虑转为室内运动。

●补水要及时,多次少量,运动后别喝运动型饮料。

夏天温度高,大量运动会使身体内的水分流失比较快,运动前和运动中可以喝一些运动型饮料,为身体迅速补充电解质和糖分。运动后不建议喝运动型饮料,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水分。

要注意的是,喝水应多次补水,每次少量,迅速过量喝水会刺激肠胃,且水利尿,反而会造成水分的流失。

●防中暑措施要做好,清凉油正气水最“般配”。

夏日户外运动,最好带上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来预防中暑。有条件的话,最好再戴上一个心率监测器。

运动过程中如出现中暑等症状,应立即到阴凉通风处坐下,喝些水或服用降暑药物,呼吸新鲜空气,在头额部或腋下等处进行冷敷。

●运动后降温慢慢来,太急太快有害健康。

运动过后,身体会感觉很热,很多人通过各种方法马上给自己降温。事实上,在大汗淋漓之时,如果马上降温的话,会使皮肤中的毛细血管扩张,各器官的新陈代谢增快,这样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还有可能引起风寒感冒。

正确的做法是先休息一下,然后擦干身体,再用温水洗去身上的汗液,及时穿好衣服。

【本期医学指导】

王耀国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兼任海医会台海医学会心血管学组副主任委员、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务委员、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常务委员、省基层卫生协会基层高血压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擅长心脏介入诊疗和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病的临床诊治。

吴昭克 泉州市正骨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运动医学科、关节骨病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常委,擅长各种急慢性运动损伤以及膝、髋等关节疾患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关节镜手术和微创手术。

--> 2024-07-12 中国羽坛年轻选手猝死引发健康关注,医学专家提醒——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90355.html 1 夏季运动应避免“猝不及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