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喝上一杯冰水就会让人感觉神清气爽,很多人因此认为冰水是夏日消暑解渴的必备“神器”。不过,专家提醒,饮用冰水要适度,避免让冰饮成为危害健康的“病因”。□融媒体记者 张沼婢
冰水“伤阳气” 过度损脾胃
冷饮虽解暑,但要适量。天气热了,家长往往会让孩子吃一些冰冻食品,特别是那些懂得自己取食物的孩子,随意打开冰箱取冰冻食品吃喝。适度的冰饮可防暑降温,但过量则有害。
夏天人体外热内寒,在外的皮肤热,在内的脾胃寒,就像井水一样,天气很热的时候,井水反而冰凉,而天气越冷,井水越暖。很多人不明此理,酷热时便忍不住“任性食冷”。
中医认为,胃喜温不喜凉。冷饮冷食的温度一般比胃内温度低一二十摄氏度,长期摄入会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缩,导致保护胃的“天然屏障”——胃黏膜层变薄或受损。
老中医林禾禧说,小儿发育全赖“阳气”的生发,如果小儿贪凉过度,食寒凉生冷之品,就会损伤小儿赖以生长的“阳气”,使小儿长高受到影响。冷饮过度会损伤脾胃,经常出现胃脘疼痛、腹泻、胃纳欠佳等症状。
民间常说的“积冷”就是冷饮过度所致。因此,夏季更建议大家多喝温开水,也就是25℃至35℃的白开水,既能迅速解渴,又不会引起肠胃不适。
运动后猛喝冷饮或猝死
夏季炎热,特别是在户外运动之后,喝冷饮降温似乎成为人们的首要选择。
然而,2022年7月,福州19岁男孩小辉(化名),在打完篮球后猛喝冰饮料。不到五分钟便感到胸闷,紧接着就是一阵胸痛,送往医院后,小辉被确诊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死亡。
近年来,夏季因运动后喝冰水、冰饮料导致猝死的事件屡见不鲜。“在剧烈运动后,身体内的大量水分被消耗,血管处在扩张状态。”福医大附二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王耀国介绍,此时如果大量摄入冷饮,血管会迅速收缩,增加心脏、大脑等脏器的耗氧量,引起血压波动,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心脏病患者,剧烈运动后喝冰水极易造成心脏、脾、肾等脏器损伤,严重时会引发猝死。
大量进食冰品易致脑部疼痛
大汗淋漓的夏天,人们一旦在户外待久了,往往会想通过食用冰水或是冰淇淋等食物降温。但如果一下子吃多了,就会出现头疼现象。
据外地媒体报道,杨女士喝了一瓶冰水后,觉得还不解渴,随即又吃了一个冰激淋,吃完以后感觉后脑勺剧痛。
杨女士这种症状,被西方医学界称为“脑结冰”,说的就是大量食用冰激淋之后引发的头部神经疼痛。
据医生介绍,炎热天气中,脑部血管是相对扩张的,大量进食冰冷刺激的食物会引起血管收缩,引起脑部疼痛。
医生指出,一般有两种原因会导致所谓“冰激淋头痛”:一是患者本身有偏头痛病史,突然遇冷受刺激诱发神经痉挛;二是冷饮刺激到下腭部肌肉神经,并传导到脑部中枢神经,从而引发头痛、晕眩等症状。
运动后不要马上洗冷水澡
除了少喝冰饮、冰水外,夏天也不要在运动后马上洗冷水澡。
剧烈运动时,由于淋巴细胞大量激活,会使免疫功能处于活跃状态,而在运动结束之后,免疫功能会在短时间内暂时下降,处于运动免疫“开窗期”,此时容易受外界致病原的感染。
王耀国指出,运动后洗澡的时机和水温也有讲究——在剧烈运动刚刚停止时,心率较快,体温也较高。如果马上冲冷水澡,容易使外周血管急剧收缩,导致血压突然升高,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运动之后应稍事休息,等心率较为平稳、体温稍降后,再用温水清洗全身。”王耀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