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通知,提出“探索学生校服循环使用模式,创新校服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回收利用机制,厉行勤俭节约,减少资源浪费”。笔者发现,近年来,江苏、安徽等地也均在探索建立校服“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的循环利用机制,那么,“校服循环”真的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校园时尚吗?
探索校服循环使用,值得肯定,其社会意义不容小觑:通过回收、筛选、整理、清洗、公益售卖等程序,能让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孩子的心灵;若能流转给有需要的孩子,可以节省对方家长的不少开支;全国每年淘汰校服数以亿计,处理不当将造成环境污染,若能让校服“流动起来”,重新使用,对社会资源无疑是极大的节约。
对于校服循环使用,国家早有相应制度安排。2015年7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对校服管理提出,“立足环保节约原则,选用礼服式校服的,可采用学校统一购买供学生循环使用的模式,也可探索校服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回收利用机制”。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制定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也提出,在中小学校试点校服循环利用。
校服循环利用,确实是一种不错的制度设计。但任何一种新生的机制,都可能面临来自实践的偏差,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就校服循环利用这件事而言,在实践中,至少有几点值得再深入细化: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校服都可以循环利用。目前学校通用的校服,一般价格较低,使用面料也比较普通,多数孩子无法一年穿到头,就出现了脏、破、皱等现象。对于此类的普通校服,其实没什么循环利用的价值,回收率很低。
其次,并不是所有的校服都值得循环利用。比如在我省,夏季校服零售价80元—90元之间,成本50元左右;冬季校服零售价110元—130元之间,成本70元左右。经第一位孩子使用之后,若要循环利用,必须进行清洁、消毒、后整理等,且由于多数校服采用针织工艺,一旦车下去,若想重新挑线,就会破坏校服,作为服装的意义已经不大。
再次,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接受循环校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再苦都不能苦孩子”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对于多数家长而言,一年花几百元,买几套校服给孩子,大家还是愿意的。即便收入较低的家庭,父母也不愿意在校服上让孩子受委屈,更何况穿“二手校服”了。
最后从产业的角度来观察,鼓励校服健康化、品质化、时尚化已成为一股新的潮流。据预计,2025年我国校服产业市场有望达到千亿元。我市是国内校服产业的重要聚集地,面对不断提质转型的校服市场,企业有义务拿出更加优质的校服产品,引领校园时尚,推动消费升级,打造区域影响力更大的校服品牌。
实践表明,对于那些面料普通、价格低廉的常规校服,并不存在循环使用的必要,实际上也无法推行,只会让“循环政策”看起来很美;而对于那些礼服型校服,特别是用于特殊场合的定制型校服,或者采用棉花、摇粒绒等面料的高价值校服,则是可以建立回收机制的,不论对社会资源的节约,还是对校园文化的推广都是一种促进。
校服虽小,却事关千家万户。我们应在保障家长和孩子自由选择权的基础上,由相关部门、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打造“校服循环”的回收平台,让更多高品质、时尚化的校服走进校园,张扬新的校园时尚,推广有品位的校园文化。唯有如此,才能让新政策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让校服真正“循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