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起,泉州市慈善总会与泉州晚报社共同举办的“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2024行动”启动,本报先后对德化学子苏长富、丰泽学子魏元勋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于奋斗、考出好成绩的事迹进行报道,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爱心人士纷纷向他们伸出援手。目前,这两名学子均已获得结对资助。
相关新闻见报后,短时间内便让困难学子与爱心人士结对资助成功,既体现泉州城市浓厚的慈善氛围,也彰显了“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这一助学活动的权威性与品牌号召力。小善大爱,铸就希望。爱心人士对困难学子的资助,可以确保他们获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能增强困难学子的自信心与自立能力,从而为将来更好地回馈社会创造更多可能性。这种正向循环,正是助学活动的现实意义所在。
对困难学子的资助与帮扶,也是对奋斗人生的鼓励与喝彩。这些困难学子虽面对着不同的人生困境,却都不曾被现实所打倒,结对资助成功的德化学子苏长富,在高一患上侵袭性纤维瘤,经过和病魔长达两年的抗争,仍坚强地拄着拐杖重返校园,克服身体上的病痛最终在今年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对于这样坚韧不拔、勤勉向上的学子,有社会的大爱帮他渡过难关,便能点亮其心灯照亮未来的人生路,相信这份无私的帮助他也会珍藏于心感恩终生,并对社会始终心怀暖意。
教育是帮助困难学子走出人生困境的光明大道。“燃灯校长”张桂梅说过一句话:“人的一生最不能放弃的就是读书。”张校长凭借无私的爱心支撑起华坪女高,让许多山村女孩改变了命运,而这些山村女孩中有许多人回到母校或家乡担任教师,传承张校长的教育理念。当爱与善通过自身的垂范感染到他人时,往往会形成一种正向回馈。
教育是最好的公益,公益是最好的教育。在“教育能否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热议话题的今天,对困难学子的帮扶既是对教育正向功能的一次重申,也是对社会价值观的一次再造。其实,教育的本质很简单,就是让人生活得更好,教育的功能也不复杂,就是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使命与担当时,教育便能奠定一个社会内在的秩序,构建一个向善向上的社会生态。
平等的教育机会,成为困难学子脚下的一级阶梯。由泉州市慈善总会与泉州晚报社联合主办的“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助学活动开展21年来,共筹得善款2402.67万余元,帮助6920名(次)学子圆了大学梦,并带动社会各界发起或参与各种形式的助学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热心公益、捐资助学的良好风气。知之者不易,行之者尤难。捐资助学这一无私的公益塑造了一种以爱联结的新型社会关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中,捐助者与受助者都达成了自我完善与自我成就,也让“人人公益,公益人人”成为社会的新风尚,实属难能可贵。
教育公平是一个基点也是一把标尺,它衡量着一个社会的温度,也标注着人的精神高度。当更多的人用行动去弥合命运与人生的鸿沟,无私的助学活动托起困难学子的人生理想,同时也为他们播种下明天的希望,亦让更多人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爱心可以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