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32年,我看见一位气宇轩昂的华侨青年走过故里的乡村小道,带着侨亲爱国爱乡的殷殷嘱托站在浦西村的祠堂前。他就是学校的创办者,菲律宾爱国乡贤陈董顺。”在丰泽区泉秀实验小学传诵着一篇脍炙人口的朗诵作品《你从校史中走来》,讲述该校发展历史,其中关于华侨爱国爱乡、创办学校的故事感人至深。
1910年,陈董顺出生于今天的丰泽区泉秀街道灯星社区。在新思想的洗礼下,他怀揣着革命理想,17岁时便投身革命事业。后来,他离开故土远赴菲律宾。在侨居地,他放弃家境殷实的大少爷身份,在菲律宾加入共产党,与泉籍华侨一起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活动。
陈董顺深深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1932年秋,他在菲律宾华侨中筹款在家乡浦西村创办小学。该举动得到堂弟陈荣谋的大力支持,借用庄氏祠堂作为校舍,创办新西小学,即现在的丰泽区泉秀实验小学前身。陈董顺利用办学的合法身份进行革命活动,学校也成为革命活动的联络点。
陈董顺往来于菲律宾与泉州之间,为支持华侨抗日筹募资金,支持抗日。他被派遣到侨居地参加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直到菲律宾抗日战争胜利。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与菲律宾当局抓捕共产党员及华支负责人。在回国参加解放战争途中,为避免暴露,陈董顺备好干粮及水,藏在一艘货轮的木箱内,吃喝拉撒都在狭窄的木箱空间里。他在海上漂泊三天两夜后,终于到达香港。
为了支持哥哥陈董顺参加革命,在菲律宾营商的陈老宜主动肩负起家庭的日常开支及生活所需。陈董顺的爱国举动也得到妻子和家族长辈的支持。
有一天,陈董顺外出执行任务时,遇到特务设障检查,他灵机一动,把手枪交给妻子,妻子临危不惧,把枪藏在自己身上。特务对乡村女子放松警惕,便没有盘查,顺利过关。
陈董顺的革命行动引起敌人的警觉,多次想抓捕他,有一次,陈董顺在家,接到告密的特务到陈宅抓捕。陈董顺无路可退之时,婶婶林美娘悄悄把他藏在闺房的阁楼上,掩护陈董顺逃过一劫。
此后,陈董顺回到家乡参加革命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董顺被安排在公安部门工作,后转业到泉州交通运输单位,从事保卫工作。他经常向晚辈讲述过去的事,教育孩子们要热爱祖国,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让女儿利用节假日到乡下劳动、体验农村生活。他很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及在学校的表现,通过评比,给予奖励和鼓励。
1968年,陈董顺去世。在侄子陈意忠的记忆里,伯父常与他通信,鼓励他读书。伯父对祖国的赤诚、对革命的忠诚,总让他热血沸腾,激励他成长。伯父是他的榜样。
如今,在丰泽区泉秀实验小学的校史馆里,我们能品读到陈董顺的事迹,看到他的家人多年来支持学校发展的点点滴滴。《你从校史中走来》的传颂,让全校师生铭记这一段光荣的历史,也让红色血脉在校园里赓续。
□融媒体记者 张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