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正式入伏,今年三伏天又是“加长版”,从7月15日到8月23日,一共40天。三伏天被称为一年中最难熬的时间,尤其是今年的三伏天尤为闷热。老中医林禾禧建议,“以凉抗热”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其实,夏天适度“热”着过才更养生。□融媒体记者 张沼婢
三伏天养阳气 秋冬不生病
冬季进补之说人人皆知,而夏季炎热,尤其是三伏天,也是进补的好时令。实际上这也是运用“冬病夏治”的方法。什么是“冬病夏治”呢?
“说白了,‘冬病夏治’是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天炎热时又出现冬寒的症状。”林禾禧说,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夏天高温时节进行治疗,当然,并非所有冬季疾病都可在夏天治疗。
他举例,在冬季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如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体弱易感冒之人胃虚寒、风湿病和类风湿病等寒性疾病。另一种是在夏季表现出冬天之寒证者,如夏季怕风畏冷,不喜空调、电扇,喜温汤食物,喜穿长袖衣衫等。这些冬季易发病、体质阳气虚弱者,可认真抓住夏季最热的时候进行治疗,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祖国传统医学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治疗原则。因为冬病多因患者的阳气不足,复感寒邪,在阴气达到顶点的冬季,患者体质处于低潮期,接受治疗见效缓慢。
而夏季气温高,人体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寒邪内伏不发,此时可用抑阴祛寒、补益阳气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使易感寒邪的病体恢复健康,增强抵御外邪的力量,达到阴阳平衡,事半功倍。
夏季“清补”食物首选鸭肉
民间有句俗语:“三伏不补,秋冬受苦。”
意思就是在三伏天期间,我们要做一些补充阳气的事情,选择一些温补的食物来增强体质,避免在秋冬季节因寒冷而受到病痛的折磨。
在夏季特别是三伏天,注意科学进补,合理调补,对体虚的人,在冬日如雪中送炭,在夏季则似久旱送甘露。
三伏天进补,有食补和药补之分。运用食物调补,林禾禧建议,应注意以下方面:
要清楚自己身体是阳虚还是气阴虚,也可以请医生帮忙诊断并指导。如果是阳虚体质,三伏天可吃羊肉、牛肉、鸡肉、鳝鱼、樱桃、龙眼等性温食物,如果是气阴虚,可多吃一些甘寒补肾益阴的食物,如鹅肉、鸭肉、甲鱼、梨、荸荠、紫菜等。
鸭肉被认为是夏日清补佳品。将鸭肉与冬瓜同炖,能补虚、滋阴、消暑;将鸭肉与海带炖食,则对心血管病患有益;而将鸭肉与海参、火腿共炖,其汤汁可补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对肝、肾阴虚所致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小便赤热等症状有很好疗效。病后体虚,饮食可选择鸭肉煮粥,养胃、补血、生津,有利于病后康复。
药补则是用传统中药来调整补益身体的机能,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免补得不对症,反生内热。切记要分清自己需要补阴、补阳或补气等状况,不可滥用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