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戴云山脉腹地的一个小山村,直至20世纪70年代,这里才通上电。在这个照明才刚解决的小山村,当时的娱乐活动少之又少。
正因为娱乐活动的匮乏,看电影就成了村里的一件大事,甚至不亚于过一个节日。那时乡下还没有村村通路,放电影的器材需要靠人工从邻村或者更远的村子挑过来。每次村里要放电影,村委会就要提前请师傅带着担子去将装着放映器材的箱子挑过来。而放映场地一般选在村中的学校操场,因为那里的地面平坦又宽阔。机器一到,不少乡亲们就会赶来和放映员一起安装设备,先是将三脚架支起来,然后取出手提放映机接到架子上,最后再用两根简易的毛竹竿把幕布支起来,并挂上音箱。有时三脚架太矮,还得从乡亲家里搬一张八仙桌来垫高。
夕阳西下时,只要看到装着放映器材的箱子被带进村,无论是在地里忙活的大人、刚放学的孩子,还是坐在门口“话仙”的老人,都会喜笑颜开。“今晚去看电影咯!”不仅村里人兴高采烈地相约去观影,不少邻村人也闻讯赶来凑热闹。我们这些小孩子更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听到能看电影,肯定先飞奔回家,匆匆地扒几口饭,就赶紧带着板凳或竹椅出门,直奔操场而去。大家总是你追我赶,目的就是为了抢占放映员旁边的最佳位置,有的小伙伴甚至会扛来家里的长条凳,只为一家人能坐在一起看电影。
等到夜幕降临,伴随着放映机发出的嗡嗡响声和村民们的议论声,白色的银幕上出现了一些模糊的画面,这就预示着电影要开始了。正式放映电影前,还会播报一些时事新闻,我们也称之为“加演”。那时放映的电影通常是《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等红色革命电影。尽管电影的画面经常模糊不清,声音也时断时续,但一点也不影响乡亲们的观影兴致。由于不少电影被反复放映多次,有时剧里的主角还未开口,大家就能异口同声地说出台词。
那时看电影也经常出现一些小插曲,比如老旧的放映机时常出现故障,乡亲们见状也不着急,不是耐心地坐着等待,就是上前去帮放映员调试设备。又或是电影放映的过程中,有些调皮的小孩会跑到放映机旁,在亮着光源的镜头前比手势,让大家看他在幕布上投出的各种搞怪影子。有些力气大的孩子,会偷偷地把高脚板凳举起来,让它的影子也出现在幕布中,这时往往就会引来大人们的大喊:“快把凳子放下来!”更有爱恶作剧的孩子趁别人起身时不注意,一把抽开椅子,让人一屁股跌坐到地上,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放映电影的日子,一般都是好天气,时常有繁星相伴,但是偶尔也会碰到下雨。如果是毛毛细雨,放映员就在放映机上架一把雨伞,让电影继续放映,大家也默契地留在原地继续观影。若是风雨交加,即使电影已经放到一半,也只好收起设备,等雨过天晴时再重放。如今想来,这些小小的插曲,着实是给那段观影经历增添了不少乐趣。
时过境迁,现在家家户户都装上了大屏彩电,智能手机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看电影可以选择在家也可以去影院,从观影方式到影片种类都变得丰富多样。但即便如此,儿时在星空下与乡亲们一起看电影的情景,却一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那份期待电影开场的兴奋感与观影后的满足感,时至今日仍然让我记忆犹新。那些留在回忆里的观影时光,我真想再去重温一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