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改造是保持制造业旺盛生命力最关键的密码,也是推动企业摆脱传统生产方式,推进新质生产力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今年5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4年度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名单,泉州成功入选,成为全国首批20个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计划单列市除外)。
这一“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头衔,源于坚实的发展步伐。泉州是全国制造业大市,民营经济发达,近年来持续推进本地传统产业向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持续推进企业增资扩产,以技术改造作为重要引擎之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壮大。□融媒体记者 游怡冰
技改引领工业投资强势增长
“全国”“首批”“新型技术”……翻阅《财政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每一个关键词都分量十足,闪耀着新技术、新质生产力的生机与光芒。今年,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次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支持城市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组织示范项目,以竞争性评审方式在全国遴选20个城市作为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这项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入选的城市将获得3亿元中央资金支持,用于开展试点城市重点项目建设。
泉州抢抓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重大政策机遇,认真统筹谋划,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精心遴选出石化、制鞋、电子信息等三大产业集群参与申报,去年这三大主导产业占全市工业规模五分之一,技改投资额占全产业40%。经过省级初审、国家审核方案及现场答辩等多轮竞争,泉州脱颖而出,成功入列。
“含金量”十足的国家级试点为何会“花落”泉州?原因在于强大的制造业实力和先进的智能制造方向引领。
近年来,泉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心无旁骛做实业”嘱托,政企互动、爱拼敢赢,把增资扩产、技术改造作为贯彻稳中求进最好最快最有效的举措,围绕工业产业链延链、强链、补链,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工业投资逆势增长,经济保持回升态势。
工业投资保持强劲势头。去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增长19.5%,分别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7.2个、10.5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6.9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达60.0%。从项目上看,去年全市共征集工业投资项目1183项,其中,亿元以上工业增资扩产项目385项,10亿元以上工业增资扩产项目25项。技改力度不断加大。2021年以来,技改投资年均增速18.6%,数字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90.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1.5%。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
作为制造业大市,增资扩产、技术改造始终是泉州工业经济稳中求进的“源头活水”。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工业经济稳进提质的工作部署,泉州坚持发展内生项目与招商引资并重,大力推动本土制造业企业再投资、再出发,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把握方向、开辟道路。
政策为引,投资质效提高。泉州不断加强完善一系列“真金白银”补助扶持措施,为企业扩大投资赋能,在全省率先出台“技改贷”配套贴息政策,市本级再给予1%的贴息支持,部分技改项目实现“零利率”贷款;设立150亿元创新基金,以“白名单”方式准入、按2%固定利率支持企业技改项目进行固定资产融资。
智改数转,加速提质扩面。泉州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泉州制造”升级版。全市超5400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占规上工业企业比例近78%。截至2023年年底,累计建成智慧工厂7家、数字化车间超100间、数字化生产线近1000条,应用推广工业机器人超1万台,累计推动4400多家企业“上云上平台”。
绿色低碳,推动节能降耗。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泉州开展“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企业数量均居全省首位。2023年,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重点项目103个,年可节能22万吨标准煤,16个节能技改项目列入2023年省工业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名单,占全省项目总数比重27.6%,位居全省第一。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