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随着暑假的陆续到来,很多地方的儿童医院保健科学习困难门诊外,围满了前来就诊的孩子和家长,他们手中拿着厚厚的诊断资料,在候诊室外来回踱步。学习困难门诊能不能解决孩子的学习品质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本期嘉宾:木须虫、傅琥、王军荣
有益家长孩子
□木须虫(公务员)
学习困难是指智力正常的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推理等方面存在着一种或多种特殊性障碍,这些特殊性障碍导致相应学业领域成就低下,如阅读、计算和书写困难等。
研究报告显示,学习困难的发生率为20%左右,男生比女生数量更多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并没有意识到生理原因导致的学习困难是一种“疾病”,而一味埋怨、责怪孩子不专注、不听话。
医院开设学习困难门诊,对于这部分孩子和家长而言是一个福音。通过专业的诊疗,既能帮助孩子矫正减压,呵护他们健康成长,也能纾解家长们的焦虑,引导他们更理性地育娃。
不过,学习困难在医学上的定义很专业,对于诸多的家长而言容易产生理解的偏差,尤其是升学压力之下的家长,会不自觉地将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归咎于学习困难,从而将解决问题的心理预期寄希望于学习困难门诊,理性而言,这已经超出医疗的范畴。
学习困难的确影响成绩,但学习成绩不好,未必是学习困难所致,还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个人精神心理、学习态度等复杂因素。因此,一方面,家长要加强对少年儿童成长生理、心理方面规律的认识,正确把握学习困难的边界,正确对待孩子成长中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医疗机构方面也要谨守伦理,加强对学习困难医学问题的专业科普,引导社会理性,远离“噱头”营销,丰富服务的内涵,给予家长和孩子正确的心理疏导和干预。
应该对症下药
□傅琥(自由撰稿人)
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很多,既包括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诸如智力障碍、语言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特定性学习障碍、发育协调障碍等,还有家长与孩子关系不融洽、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在就诊的孩子中,约1/3存在情绪和精神心理障碍,如“学校适应障碍”“焦虑抑郁”等。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心理干预、家校配合,引导孩子重拾信心。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等,则需采取药物治疗、行为训练等方式,帮助孩子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
学习困难门诊的设立,主要在于帮助家长和孩子形成正确认知,便于医生提供更为系统的诊疗方案,例如,对于注意缺陷、多动症的孩子,他们并不是故意的“淘气鬼”“小恶魔”,而是大脑等生理结构的异常,限制了他们的专注度,只有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行为训练等,才能逐步缓解其症状。
许多人对学习困难门诊存在片面认识,主要是不了解孩子学习困难的成因,学习成绩受智力、心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家长应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以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学习困难门诊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学习问题,更不是提升孩子学习成绩的“灵丹妙药”,要破解学习困难,还要着眼于细微的日常教育,特别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发展。
家校形成合力
□王军荣(教师)
孩子学习困难的成因是复杂的,涵盖神经发育、情绪、精神心理障碍、文化以及环境因素等,只有极小一部分孩子是由于身体有病,致使学习差劲。
一些被家长认定为存在学习困难的孩子,其实并无问题,他们仅是受到不妥当的教育方式或不合适的学习环境影响,未能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比如有的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使孩子丧失自尊心与自信心;有的家庭给孩子安排的学习负担过重,孩子毫无运动和玩耍的时间;有的学校突然更换任课教师,孩子难以适应,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
此类孩子无法借由学习困难门诊得到改变,最能改变孩子的恰恰是家长。如果家长丢失自身的责任,反而寄望于医生,那便是本末倒置的行为,也无法改变孩子的现状。学习困难门诊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助力家长和孩子形成正确认知,以便医生提供更为系统的诊疗方案,而非立竿见影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
孩子学习困难,确实属于医疗范畴的,就在医生的指导下,让家长孩子积极配合;对于不属于医疗范畴的学习难题,如缺乏学习兴趣、方法不当或外界干扰等,家校合作则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提供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支持服务,教师与家长需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制定适合孩子的学习计划,创造一个积极、包容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