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永春县创新林长制基层治理工作机制,着力解决资源管护“最后一公里”难题,加快探索形成香、林竹、花卉和林下经济产业“长期有绿、短期有利、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让“青山”依旧在,也让“金山”效益日益凸显。
林长+警长
青山守护常态化
今年,桃城镇外坵村的村民郑文海多了一项任务,每隔一阵子他都要到村里的山林走走,查看村里的森林资源状况。有时他又化作林木保护宣传员,向村民普及种树的“福利”和林业灾害防控小常识。作为“民间林长”,他深入山林、贴近群众,是最基层的侦查员、宣传员、监督员。
为推进林长制工作在基层有效延伸和拓展,今年以来,永春县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林长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参与林长制工作的机制,按照全县森林资源分布情况,每个林班配备1名民间林长,由属地村民自愿无偿担任,共配备民间林长423名,配合村级林长共同守护森林资源。
林长之外,再加固一道防线。如今,沿着桃城镇大鹏山千年古道、珍稀油杉林、垂云寺、摩崖石刻等景点行走,沿线设置的林长警长公示牌、林业科普、森林防火、历史文化等宣传牌十分醒目。永春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里还设置了2条“林长+警长”巡林路线及瞭望点,是永春县首个具有区域特色、彰显文化内涵、兼顾功能定位的“林长+警长”生态主题公园。
如何让“林长+警长”工作机制落到实处?永春县按照“策应林长、属地管辖、分级设立、逐级负责”的原则,持续深化县、乡、村三级管理制度,建立“一村一辅警”工作机制,在98名森林警长基础上,各村(社区)配备236名辅警,负责协管村级森林资源保护,将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前移、信息触角延伸、服务距离贴近,快速联动协助处理各类突发事件,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网格治理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
科技+人才
管理开发更高效
夏季的高温烤得山上的草木恹恹,人行其中也容易被晒伤。“往常我们野外作业需要大半天的时间,现在利用无人机,只需要半小时就能够完成,而且看得更清楚、更准确。”近日,下洋片区林业工作站站长叶春莲到山上开展图斑核查工作,仅仅半个小时,就用无人机完成了100多亩面状航线飞行,采集到数百张影像,拼接出了山场全貌,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消除了巡山死角。叶春莲介绍,有了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支持,片区是否存在占用林地、滥伐林木等情况,以及区域内的林木资源都能一目了然,构建了“天地”网格化森林资源立体监管体系,山林治理更显成效。
山林亟须保护,也亟待合理开发。自去年11月下洋镇引进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省A类人才高允旺后,服务期间,高允旺每月3天到该镇上姚村的杉木林里,从倒凉竹粉—播菌种—覆土—盖稻草等环节,面对面向林农们传授竹荪播种技术。7月,该镇首次试种的60亩竹荪迎来采收。
为支撑林业发展,永春县还成立8个林业技术服务团队,配备林业科技服务人员90名,其中各乡镇各配备1名以上林业科技人员,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视频教学等多种形式在各乡镇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为基层群众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中的技术性重点、难点、堵点问题。今年以来,林业科技人员围绕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林业产业开展技术服务230次,服务林农近2000人次,有效提高了林农森林经营管理水平。
防治+发展
产业延伸多样化
“我们选择上沙村作为突破口进行松林改造试点,完成松林改造提升1162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931亩,为全面推进松改奠定经验基础。”桃城片区林业工作站站长吕德文表示,该镇通过召开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安排部署会,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对花石、南星等6个村居进行松林改造提升。截至目前,已完成松林改造提升2.7万亩,松改地块招商700多亩,其中仑山松改地块引进中药种植用地200亩、奇楠沉香种植用地500多亩,总投资800多万元。
结合春季造林和松林改造,永春县利用低效用地进行整治、流转,鼓励香料植物种植,对引种、试种或推广香料种植品种,苗木年龄2年生及以上的,每亩给予1000元补助。同时,配置套种蜜源植物、中草药等植物,去年全县发展金线莲、黄杨、灵芝、黄花倒水莲、粗叶榕、吴茱萸等林下种植3000余亩。
以省级林下经济重点县为抓手,永春县通过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释放发展潜力,优化产业布局,引导支持乡镇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林药、林蜂、林果、林菌、林菜、林饮、林花、林游、林香、林油等林下经济十大模式。重点扶持建设林下经济基地示范项目,推动适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现有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个,省级森林康养小镇2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4个,10家省级龙头企业,17家市级龙头企业。
(章阿玲 苏君琪 叶春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