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后,天气愈加炎热,各种能解暑降温的饮品便成了人们的心头好。种类多样的夏日饮品中,有一样是颇受闽南人青睐的,那就是吃起来清凉又解渴的仙草蜜。它不仅是美味的消暑“利器”,口感也别具一格,尤其是经过冰镇后口感更是令人一尝难忘。
闽南语中叫做“仙草蜜”的食物,其实就是泉州人常说的“仙草粿”。虽然以前制作仙草粿的地方大多是家庭小作坊,不过就算没有精美的外包装,仙草粿的口味也一点都不逊色于市面上售卖的仙草蜜。
闽南地区制作仙草粿的原料大同小异,一般就是仙草、米浆和食用小苏打。仙草又叫凉粉草、仙人草,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宿根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南方地区,在泉州的一些乡村,田地里或者山林中都能采摘到野生的仙草。在我的印象中,过去在季夏时节,不仅要和母亲一起去田里割稻谷,给农作物除草以及为地瓜追肥,等劳作结束后,还要在田间地头,或是去后山寻找仙草。每次采完仙草后回家,太阳早就下山,肚子也经常饿得咕噜直叫。估计是这个采摘过程太过漫长和辛苦,就算仙草被母亲做成了可口的粿,我也不感兴趣。毕竟在儿时的我眼中,这些需要费时费力去采摘的仙草,着实让人提不起食欲。
不过就算家里有人不爱吃,在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包括我家在内的不少农村家庭,仍然会把仙草当做一种做菜的重要食材,尤其是不同于现在的甜味做法,以前人们通常是将仙草粿做成咸的,因为这样就可以拿来配稀饭一起吃。过去仙草粿的做法不像现在这么多样,既不会加糖,也很少与坚果或水果进行搭配,那些带有“古早味”的仙草粿,从口感到外观都显得更为朴素一些。
传统口味的仙草粿,现今只在一些闽南乡村才能见到了。懂得做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嬷,多数年轻人都不太了解制作这种仙草粿的传统工艺。
每当盛夏到来,有家里人说想吃老味道的仙草粿,我就会带他们去乡下走一走,在体验乡村游之余,也让味蕾领略一下仙草粿的独特风味。这种仙草粿的做法是既简单又快捷的,首先是拿出已经洗干净的新鲜仙草或是晒干的仙草,将它们与清水一起放入锅中熬煮,等到锅中的水变成褐色且质地呈现为黏稠状态,再把杂质滤掉,仅留下一些仙草液。按适当比例往仙草液中加入一些食用小苏打与米浆,搅拌均匀后再倒入锅中继续炖煮。直至变成深褐色的浆糊,最后再盛到一个器皿中冷却定型,一块既有弹性又质地细嫩的仙草粿就做好了。
在炎炎夏日里,一边吃着冰凉爽口的仙草粿,一边欣赏丛丛青山,看着被丰沛夏雨滋润过的稻田、果树,我不禁就想起了小时候跟着母亲在田间地头劳作的情景。而闻着仙草散发的阵阵清香,我仿佛又能看到母亲在柴火灶前忙着做粿的身影。这一口带着时光味道的仙草粿,不知不觉中就让我这个不爱吃它的人,如今也渐渐对它钟爱有加,念念不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