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在20世纪80年代的闽南山区,农村家庭的收入基本是靠几亩薄田和寥寥可数的果树,微薄的收入和物资的匮乏,使得当时靠山吃山的人们鲜少能接触到品种多样的水果。本地人大多是就地取材,采摘长在山中的野果来吃。估计也是因为这样,在山村长大的我,如今每次去超市或水果店,看见新鲜诱人、包装精美的水果,就会不禁想起小时候吃过的那些野果。
我从小生活在永春的上沙村,儿时一到放寒暑假,做完作业后,就得外出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那时因为要出门帮大人干活的孩子们不少,年纪小的孩子们就结伴而行,一边干活,一边也跟着大孩子们满山遍野地寻找野果。而今,虽然多年过去,但是那些孩童期间采摘野果的场景,仍然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恍如昨日一般,历历在目。
那时的山林野谷里随处可见野果,它们是我童年时期的主要水果来源,也是我辛苦干农活的一大慰藉。那些能遵循四季变化而次第开花结果的野果树,总会时刻牵动着每个孩子的心。由于借着上山放牛、捡柴火或割兔草的时机,可以随时观察野果开花、结果的过程,因此相比于在地里忙活的大人们,孩子们往往能更加准确地掌握采摘野果的时间点。
每到野果成熟的季节,我经常偷偷地放下手里的农活,跟着大孩子们去采果。有时是把牛用长绳子拴在小木桩上让其自由觅食,有时是将捡好的柴火、割好的兔草扎成捆,先藏在草丛里,等摘果后再取回家。那时结伴到山林或山谷里寻觅野果的孩子很多,而要问哪种野果好吃、哪里的野果多,大孩子们则会更了然于心,他们总能熟练地带领一帮年纪小的孩子去甄别各种野果,并从中挑出最香甜的来品尝。
每到一处野果聚集的地方,我和小伙伴们就会尽情采摘,互相分享,在山岭上或山谷里,到处都飘荡着嬉戏的欢笑声和互相呼唤的回应声。应季的野果,当时不仅被我们视为大自然的美味馈赠,也为大家的童年时光增添了不少乐趣。虽然被统称为野果,但它们的品种繁多,口味也有不同,有酸的,也有甜的,还有咸的,其中让我印象最深是桃金娘、覆盆子、地稔和茅瓜。过去颇受孩子们喜欢的果子,大多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成长初期的果皮和果肉都很青涩,尝起来十分酸涩,一点也不讨人喜欢。不过等到成熟后,果子的皮肉则会变成深红色或是紫黑色,不仅散发着香气,吃起来更是香甜可口。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每到野果成熟的季节,我仍然会趁着周末放假回到乡下,去曾经熟悉的山岭、山谷里,去寻找当季的野果。其实那些野果的味道早就比不上现在市面上水果的口感,只不过我更想体会的是那些亲手采摘果子的过程,还有就是想再去重温一下那些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