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女儿从学校带回来两只蚕宝宝,我瞟了一眼,就判断其中一只蚕已经死亡,而奄奄一息的另一只,当天夜里也没能活下来。看到女儿伤心的样子,妻子便去找朋友要了几只蚕回来,于是隔天早上,四只身长一厘米多的白色幼蚕就来到了我家。
我帮女儿把四只蚕养在透明的塑料盒子里,盒子有孔可以让它们呼吸,也便于我们近距离观察。因为小时候也养过蚕,我知道在蚕生长的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才能吐丝,第一次蜕皮叫做“二龄蚕”,以此类推。蚕的发育则被称为“变态发育”,是指它一生要蜕六次皮,前四次发生在生长阶段,后两次出现在蚕织成茧之后。
此次养的蚕并不是一样的大小,两只的体型比较大,另外两只看起来比较瘦小。上科学课的时候,女儿曾把这几只蚕带去学校,放学后再带回来,如此折腾一番,它们依旧保持着不错的状态。正好课上老师通知不必再把蚕带来,之后这些蚕就一直被放在家中,没有再出过远门,每天都用新鲜采摘的桑叶喂养着。正好小区内有几棵桑树,对于蚕的食物,一点都不用发愁,只不过要注意不能喂蚕吃湿的桑叶,那样容易使其拉肚子。
随着蚕渐渐地长大,我给它们分了“家”,另找了一个盒子,把其中两只小一点的蚕放进去。在我的眼里,世界上恐怕没有什么比蚕更能吃的动物了。每次桑叶一放进盒子里,蚕马上就会挪动身体靠近,然后快速地啃食叶子。它们习惯顺着叶子边缘开始咬,其间不停地发出“沙沙沙”的响声,一眨眼的工夫,一大片桑叶就只剩下一根叶脉。
女儿每天都会去观察蚕的进食状况,但是长大后的蚕,身体变得愈加肥硕,胆小的女儿不敢再去触碰它们,也不愿拿桑叶去投喂,最后只得由我每天为它们更换新鲜的桑叶。
两个星期后,有一只蚕停止进食,它的身体颜色不再是原来的白,而是变成透明的金黄色,我猜它是要开始吐丝了。果不其然,当天夜里这只蚕就在盒子的一个角落开始吐丝,第二天晚上,蚕茧就初步成型了。透过薄薄的蚕茧,仍然可以看见蚕在里头有条不紊地吐丝,不断把茧加厚,直至将自己完全包裹起来。几天后,剩下的几只蚕也陆续开始吐丝和结茧。静等数天,我才摘下蚕茧,用手轻轻地拿起来摇晃几下,发现它们已经都变成了蛹。这么算起来,从蛹到蛾,大概需要经历十几天的时间。
我把四个蚕茧放在一个较大的盒子里,因为等蚕都变成蛾后,它们还要进行交尾。不过等待的时间有些漫长,当我和女儿都想要放弃观察时,这天偶然去看了一眼盒子,我才发现有一只蚕蛾咬破蚕茧钻了出来,它有着胖胖的身体,还带着一对小小的翅膀。之后又过了几天,另外三只蚕蛾才慢吞吞地钻出来。不过两三天的时间,这些蚕蛾就开始产卵了,只见它们把卵产在我提前铺在盒子里的纸上,那些卵是黄色的,看起来比芝麻粒还小。由于茧没拿出来,有两只蚕蛾还把卵产在了茧上,看起来有些滑稽。历时多日的产卵一结束,蚕蛾就像是完成了使命一般,开始慢慢地死去,而看到这一幕的女儿,还有些黯然神伤。
虽然养蚕的过程有些考验人的耐心,不过能陪着孩子一起经历,我感觉自己好像又过了一回童年,既有趣又有意义。